變化莫測的自然美景,你瞭解多少?
更新于:2025-03-26 14:52:25

消失的島嶼、沙漠變花海

南極由白色變成粉色、“血流成河”......

這些眾人皆知的地理景觀

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或多或少出現了變化

有的變得更美,有的則是另一番景象

今天我們來看看世界範圍內

地理景觀的“變形記”

消失的島嶼景觀

在遙遠、遼闊的南太平洋上,散落著分屬25個國家和地區的25000余個島嶼。從飛機上俯瞰這些島嶼,它們就像繁星點綴夜空,也像珍珠遺落人間,神秘得讓人充滿遐想。

太平洋群島

環境雖然美麗,但是居住在印度洋、太平洋群島國家上的人,他們卻越來越日夜難眠。因為不斷融化的冰川使得海平面升高,像馬爾地夫的島礁、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帕勞、圖瓦盧等國家或地區隨時都會將會被淹沒。

密克羅尼西亞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

全國面積僅700余平方千米

總共有600多個大小不一的島嶼組成

人口約10.5萬

這裡風景秀麗,陽光明媚

當然還有潔白無瑕的沙灘

圖為密克羅尼西亞南部消失的島

從1990年以來,密克羅尼西亞附近的海面每年上升速度超過12毫米,30多年時間里,西太平洋洋面上升了超過0.3米,且最近幾年還有加速上升的趨勢。

0.3米上升對於某些比較低窪的小島來說是災難性的,因為除了海平面上升外,海浪的侵襲會加速一個由沙洲構成的小島瓦解!

山東海蝕柱“石老人”

同樣由於海水晝夜不停侵襲

最終“石老人”上半部分坍塌

沙漠變花海

在太平洋東岸——阿塔卡馬沙漠,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這裡的平均降雨量不到1毫米,其乾旱程度是撒哈拉沙漠的數百倍。曾經在1845到1936年的91年間滴雨未下

這座沙漠雖然背靠太平洋

可太平洋的水汽卻絲毫影響不到這裡

阿塔卡馬沙漠

有趣的是,這樣乾旱的環境之下,偶爾也能見到鮮花爛漫之時

全球變暖大背景下,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在一系列海水、洋流、風帶的作用下,於太平洋東部的阿塔卡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氣流,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滲和當地的高溫促使沙漠中埋藏的種子迅速發芽、生長、開花。

這些花朵,以紫色為主調,卻又不盡相同。有的花瓣輕薄如紗,隨風輕舞;有的則厚重飽滿,色彩斑斕。它們或簇擁在一起,形成一片片紫色的海洋;或獨自綻放,在金色的沙丘上點綴出一抹亮色。這些花朵的出現,不僅打破了沙漠的沉寂與單調,更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與美麗。

南極冰雪變色?

在我們的印象中,南極的顏色就是白色,白色的冰、白色的雪。南極的土地也不全都是白色,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生命依然頑強地存活著。

在2020年,有很多人在網上看到南極的雪被染成了紅色,顏色顯得十分怪異,各種花名也隨之而來:“果醬雪”,“覆盆子雪”,甚至“血漿雪”,最常見的稱呼則是“西瓜雪”,其實這些都是“極地雪藻”的手筆。

不同於其他藻類,雪藻是一種微藻,遍佈於全球水體中,但在極地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

這是因為,極地區域的極端環境使得極少有高等植物可以在這裡生存,最能適應這裡的,是具有特殊抗低溫特性、可以忍耐長久的微光環境又能抵抗24小時白晝強烈的紫外線光照的微藻。

到了夏季(12~2月)

雪藻常常分佈在潮濕的冰雪表面

冰雪融化的溪流和季節性的湖水中

粉紅色的雪,看起來很浪漫,但是如大面積出現這情況,會威脅到生態系統。

在藻類未出現的區域,冰可以反射80%的太陽輻射。紅色雪藻可以使積雪表面的反射率下降到約60%,綠色雪藻甚至可以使之下降到45%。因此可以說它們是加速冰川融化的幕後推手。

然而,雪藻爆發並非毫無正面影響。

我們都知道樹木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殊不知微藻同樣可以。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佔全球二氧化碳固定量的40%以上,所生產的有機碳總量更是達到高等植物近7倍。

黃土高原變綠了

黃土高原,曾經歷了人類百餘年的開墾和利用,造成這裡植被大面積退化,風沙侵襲嚴重。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但現如今,曾經的千溝萬壑,早已綠意盡染;曾經的荒漠沙地,早已生機勃勃。

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一路上升

由之前的34%提高到現在的63%以上

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

為了治理黃土高原,人們想到了一系列巧妙的設計,將山上流失下來的水土攔截在溝里的淤地壩,為了能在高山陡坡上種樹而壘成一個個魚鱗形狀樹坑的魚鱗坑,以及將原本傾斜的山坡變成台階狀的旱作梯田。

加上每年定期植樹造林,使得水土流失逐漸被控制住。然而,更大的威脅仍然存在,鎖住腳下的泥土,還得攔住流動的風沙。

黃土高原魚鱗坑

彩色沙灘

大海和陸地的交界處往往會形成沙灘,通常我們所說的沙灘是指以砂質為主的沙灘,並且多呈黃、淡黃色。但根據沙灘中不同沉積物含量的多少,沙灘可以有多種顏色。

不過,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某種有色礦物在沙灘中含量變得特別高,沙灘的顏色就要發生變化了。比如在火山活動頻繁的地方經常會出現黑色的沙灘。

冰島黑沙灘

不過與黑沙灘相比,紅沙灘更為罕見,僅在夏威夷毛伊島、希臘聖托里尼島等地可以覓得它的蹤跡。

聖托里尼島上的紅沙灘位於一座深紅色的岩石山,它就是紅沙灘紅色沙粒的來源。不過由於這種紅色的火山岩在結構上類似浮石,所以它的碎屑也只有在海浪比較輕柔的地方才能沉積下來。

聖托里尼島紅沙灘

此外在巴哈馬群島,有一種當地特有的有孔蟲遺骸構成的粉紅色“沙子”。這是一種單細胞生物,體積非常小,肉眼很難看到。在哈伯島周邊的礁石上附著著許多紅色或亮粉色外殼的有孔蟲,被大浪襲擊或魚類衝撞後,它們就會成團地掉下礁石,最後被衝到了沙灘上而變成了粉紅色的“沙子”

“血流成河”

和紅色沙灘成因類似,在青藏高原上有一道罕見的紅河谷景觀

紅河谷辮狀水系

柴達木河上游有兩支源流,其中西支源流有一個湖泊叫阿拉克湖,從該湖泊流出的河流——烏蘭烏蘇河。

平常是淡紅色,但一到雨季,雨水會攜帶著山上的紅色泥沙匯入到河道,沉積在河底的紅色泥沙也被捲起,整個河流的顏色就變得極為鮮豔,即使有其它清澈支流的注入,也改變不了它的紅色。

這些景觀的變化

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為原因

感受到大自然絕妙的同時

也感受到了那種回歸自然的輕鬆

你還見過哪些變化之大的自然景觀?

參考資料:

1、南極的“喜”與“憂”.《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2期

2、彩色沙灘.《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1期

3、黃土高原由“黃”轉“綠”.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話題

你還見過哪些變化之大的自然景觀?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小美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