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史上最強年報”一周後,“腰包”厚實的小米卻選擇向市場“要錢”。
3月25日早間,小米在港交所公告稱,公司計劃配售8億股現有股份,約佔當前已發行股本的3.2%,配售價為53.25港元/股,預計籌資凈額約為42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9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一日(3月24日),市場便傳出聲音表示,小米集團將以每股52.80港元至54.60港元的價格配售7.5億股股份,尋求募集最高達53億美元(約385億元人民幣),但小米發佈公告前並未對此做出正面回應。
受巨額融資影響,小米早盤大幅低開,截止收盤跌6.32%,市值蒸發超900億港元。
而這並不是小米第一次選擇在高位融資,早在2020年12月2日,彼時股價正處階段性高位的小米同樣選擇融資,這也導致其開盤后股價大跌。如若透視雷軍曾執掌的其他企業,可以發現,小米的“高位”融資策略運用得頗為嫻熟。
更為關鍵的是,自2018年上市以來,小米從未進行過現金分紅,這無疑也引發了部分投資者的不滿情緒。
高位募資425億港元
雷軍一“張口”,便找市場“要了”425億港元。
3月25日,小米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公司計劃配售8億現有股份,約佔當前已發行股本的3.2%,預計籌資凈額約為425億港元。公告顯示,配售的每股認購價為53.25港元,較公告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57港元折價約6.6%。
同時,小米為了籌劃本次配售及認購事項,披露了最新的股權架構。截至3月25日,雷軍持有小米集團24.1%的股份,其他股東擁有小米集團75.9%的股份。若小米集團完成上述配售事項后,雷軍的持股比例為23.4%,承配人的持股比例為3.1%,其他股東的持股比例為73.6%。
關於此次募資目的,小米在公告中表示,擬將本次配售及認購事項所得款項的凈額,用於加速業務擴張、研發投資以進一步提升科技實力,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花旗研報表示,此次融資對小米長期發展或有積極的作用,有助於降低槓桿率、支援人工智慧相關研發、擴大電動車產能以滿足國內強勁需求,並可能推動海外擴張,同時改善股東結構並消除近期的市場隱憂。然而,由於股權稀釋效應,短期內可能對股價構成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小米融資的時間點,其股價正處歷史高位。梳理小米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可以發現,近年來,小米股價一直呈上揚趨勢,3月19日,小米還曾創下盤中59.45港元的歷史高位。截止今日,小米年內累計漲幅達54.78%,總市值超1.3萬億港元。
然而,受此次融資影響,3月25日早盤,小米股價便不斷震蕩下跌,截至收盤,小米報53.4港元/股,跌幅高達6.31%。
小米股價大跌的同時,市場上也傳出小米“不厚道”的聲音。公開信息顯示,自2018年上市以來,小米從未進行過現金分紅。相較而言,作為“友商”的格力電器上市募資51.52億,累計現金分紅已經達到1308.20億,分紅募資比高達2432.1%;3月4日同樣進行配售操作的比亞迪,過去幾年的分紅也達數百億。
高位配股的同時,小米還曾在較低位置進行回購。2024年小米曾37億港元的股票,從回購均價看,小米無疑算是“抄到底”了。
頗愛高位融資的雷軍
這並不是雷軍第一次選擇在高位融資,早在2020年,小米就曾在股價階段性高點,發出公告融資。
具體來看,2020年12月2日,小米集團發佈公告稱,擬以先舊後新的方式,配售約10億股份,相當於該公告日期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4.1%,及完成認購后經擴大的已發行股份總數約4.0%,配售價格為23.7港元。
公告稱,配售股份將由經辦人配售予不少於六名獨立專業機構或個別投資者,此次配售預計籌資約30.6億美元。另外,小米擬按初步換股價每股36.74港元,發行於2027年到期的零息有擔保可換股債券,初步轉換股價較12月1日收盤價溢價約40.5%。發行債券的估計所得款項淨額(已扣除傭金及開支)約為8.89億美元。最終,小米通過配售股份及發行可轉債,預計籌資總額約40億美元。
彼時,小米表示,這次交易所集得資金主要用於增加營運資金以擴大業務、投資以增加主要市場的市場份額、戰略生態系統投資,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但在複牌后,小米股價一度跳水,盤中重挫逾11%,最終收跌7.07%,報收24.30港元,市場也傳出質疑聲,表示明明小米帳面上有足夠的資金,為何還要著急增發融資。
事實上,雷軍在資本市場的高位融資策略並非僅限於小米,其實際控制或擔任重要職務的企業同樣存在典型案例。具體來看,2019年,金山軟體通過分拆金山辦公至科創板上市,實現超600億元市值突破。
資本熱度高漲下,金山系自然收穫了更多的關注,或許正是出於這層考量,金山雲選擇在2020年5月份赴美IPO,並募資4.72億美元,2020年7月8日,金山雲股價達到42.80美元/股,2021年2月11日,達到74.67美元/股,股價一路上行中,其還通過配售融得一大筆資金。
此外,從雷軍與歡聚時代的資本關聯中,也可一窺雷軍嫻熟的資本運作手段。2005年,雷軍以天使投資人身份注資100萬美元支援李學淩創立多玩遊戲網(歡聚時代前身)。2012年11月,歡聚時代登陸納斯達克,雷軍擔任董事長,IPO募資8900萬美元,首日股價上漲7.71%,市值突破6億美元。
2015年,隨著中概股回歸A股熱潮興起,覺得歡聚時代被美國市場低估的雷軍與李學淩,聯合發起私有化要約,擬以每股ADS 68.50美元(較前收盤價溢價17.4%)收購剩餘股份,但是最終這筆交易在2016年6月以放棄回歸告終。歡聚也成為中概股私有化大潮的首個失敗案例。此後,雷軍便逐漸淡出了歡聚時代的管理層。
不缺錢的小米
相較於高位融資的資本化運作,更讓投資者不解的是,從小米發佈的史上最強財報看,小米似乎並不缺錢。
財報數據顯示,小米2024年營業收入為3659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凈利潤為272億元,同比增長41.3%。從第四季度來看,小米首次實現單季度營收破千億,達1090億元,同比增長48.8%,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強勁增長。經調整凈利潤人民幣83億元,同比增長69.4%。
得益於小米的各大業務板塊不俗的表現,因此即便小米的智慧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62億元,但這並未影響到公司的整體業績。更為重要的是,截至2024年終,小米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37億元,現金儲備更是超過1700億。
在此背景下,小米選擇高位大手筆融資,或許有著大舉擴產的考量。據悉,汽車作為重資產投入的行業,需要車企儲備足夠多的資金,不久前比亞迪便剛剛發佈公告稱,計劃通過配售融資434億港元。
近期,小米還加速了其汽車產能的擴張,將2025年全年的電動汽車交付目標提高至35萬輛,而這也意味著不小的擴產需求,為此小米汽車正在加速建設二期工廠。3月19日市場傳出消息,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於3月11日公佈了規模約52公頃的地塊規劃方案,該地塊毗鄰小米汽車工廠。
有報導稱,小米將用這約52公頃的地塊擴大其在建的二期工廠,使其總面積從原先的53公頃擴展至約105公頃。
須知,無論是汽車工廠的土地購置及建設成本,還是後續的研發、生產、市場推廣等一堆環節,均意味著大筆的支出。
此外,據盧偉冰在財報電話會上披露,2021年至2025年,小米集團5年研發投入預計超過1000億元,2025年的研發投入將超300億元,其中將有四分之一的資金投入AI(人工智慧)相關研發,這自然也意味著大量的資金需求。
此次雷軍選擇高位巨額融資,是否會成為小米在資本市場上的減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