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以為自己愛孩子,想像著能夠愛孩子,自認為這便是愛孩子,但這與真正地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腳步審視一番:你的愛是否基於自身的想法、恐懼、焦慮以及習性呢?這很可能意味著你更愛自己的想法、恐懼、焦慮和習性。
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這一切 “如是” 當中將愛分離出來,如此,你的孩子才能夠真正接收到愛的禮物。
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僅有一樣東西,那便是愛。
——孫瑞雪《愛和自由》
Hello!大家好,我是阿盛~
今天繼續分享孫瑞雪老師的著作《在愛中成長》第四章《兒童的六大心理需求》。前幾篇相關推文請點擊下面的連結:
· 薦書 | 《在愛中成長》01
· 薦書 | 《在愛中成長》02 第1/2章 母愛/父愛
· 薦書 | 《在愛中成長》03 第3章 洞悉家庭關係與孩子的羈絆
《在愛中成長》
孫瑞雪 著
中國婦女出版社
2024年7月 版
“以生命的價值體系去關愛孩子”
“.......”
為何兒童的心理需求至關重要?
作者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這兩個世界能夠被觸摸、被感受。世界運行的規律是無形世界主導有形世界。
過去的傳統觀念認為,孩子如同一個空的容器,一切皆由成人灌輸。然而,如今對兒童的認識告訴我們:“兒童並非依靠成人的創造或教導來成就自我,而是自己創造自己。兒童自出生那一刻起,便與父輩不同,這是進化的歷程,也意味著顛覆了我們從前的思維。”
孫瑞雪老師在其此前的另一部著作《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中,闡述了兒童怎麼在成人創造的外在世界中創造“自我”,如何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以及精神的主人,和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他培育成一個完整的人。
“何為完整?這裡的完整並非完美。人不可能完美,也無需追求完美。完整意味著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具有多個層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而這個完整成長的過程正是兒童自我創造的過程。”《完整的成長》
那怎樣助力兒童實現完整的成長呢?答案是要用生命的價值體系去關愛孩子,而非依據社會價值系統來評判和教育孩子。
生命的價值體系涵蓋著:愛、尊重、自由、規則、平等以及支援。
“倘若我們愛孩子,那麼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命,尊重其遵循自身的生命規律去發展。”
以生命價值體系來關愛孩子、養育孩子,並評判孩子的成長。生命系統的核心在於自我,而自我的核心呈現為:
“我是存在的”“我是有價值的”(即存在感——自我價值感)。
“我是值得被愛的”“我愛我自己”“我愛別人”。
“滿足兒童的六個根本性心理需求,便能塑造兒童的自我價值感和愛的品質。”
“需求一 兒童需要愛與被愛”
“.......”
當父母為孩子營造安全且自由的環境,並給予孩子充足的愛,便能滋養孩子的成長,賦予孩子巨大的安全感,同時也為其種下一顆寶貴的種子。
“這個孩子會懷揣著這顆愛的種子茁壯成長。這顆種子會在孩子的生命裡,伴隨著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發芽生長,給孩子未來擁有人類最為高貴的品質——慈悲、善良、無私、寬厚、關愛以及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這裡所說的愛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01愛的滋養:滋養兒童身體的是食物,而滋養兒童心靈與精神的則是愛。我們是精神體的人,並非我們的精神寄居於身體之中,而是我們的身體活在我們的精神里。
02愛的表達:愛不是僅僅局限於言語表達,還能夠以擁抱、親吻、眼神交流等非言語方式來傳遞,還可以是一張小紙條、一個溫暖的笑容。實際上,愛是一種心境,它雖與生活條件有一定關聯,但本質上並無太大關係。
03共度愛的時光:營造一個穩定、持久且充滿愛的環境氛圍,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成人。
作者特彆強調:“人的成長過程遠比植物的生長複雜得多,即便心靈枯萎,身體也會頑強地生存下去。這是我們時常看到的景象。內在的生命未得到滋養,身體卻在頑強地成長。這種內在已然枯死,外在卻仍在生長的畸形狀態,是我們人類的一大悲劇。有大量的兒童正處於這樣的生存困境之中。”
“需求二 兒童需要被重視和關注”
“.......”
“重視,是父母對孩子本身或做的某事,給予高度評價和尊重的態度。”
“重視孩子,即認識到孩子的價值,尊重孩子的感受、需求與願望,同時也尊重孩子們作為獨立個體的獨特性。”
“言語上的贊許、時間上的投入以及行為上的支援,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視。”
作者著重強調,給予孩子高度評價並非意味著忽視錯誤行為或者盲目讚揚,而是要關注並強調孩子的積極品質與潛能,以支持和建設性的方式來指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這種方法能夠説明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得以學習,而不是讓孩子因犯錯而感到自我價值受損。
★ 給予兒童重視和關注的具體做法:
01.分離行為與個體價值
“我理解你期望獲得……,但此種方式並不恰當。”
“我深知你是一個聰明且善良的孩子,讓我們共同探尋更好的解決途徑吧。”
02.識別和強調積極意圖或結果
即便孩子的行為欠妥,也應嘗試理解其孩子背後的動機或情感,例如好奇心、嘗試獨立或解決問題。
03.提供具體的建議和替代方案
“下次當你感到生氣時,可以來找我交流,而非撕壞書籍。”
04.強調成長和學習的過程
“每個人偶爾都會犯錯,關鍵在於我們能從中學到了什麼。”
05.維持積極的溝通
以上即為父母對孩子本人及其所做的事給予 “高度” 評價的方式。
“重視表明父母能夠真正看見孩子,看見孩子原本的模樣,並非期待中的孩子、不是比較中的或是被物化的孩子。”
父母需通過傾聽、觀察、詢問、共用經歷等行為表現來實現關注孩子的願望。
“每一個人都需要被看見。看見,即是一種最為簡潔的重視與關注。”
得到重視與關注,兒童便能構建一生的自我價值。
“在童年時期,當孩子經過一番嘗試,成功地將鋼筆尖插進鋼筆帽里,爸爸說 “喔,好聰明。” 孩子哭鬧時,媽媽一直陪伴著你,關注著你…… 這樣的關注過程便是建立自我價值感的過程。孩子所獲得的價值感源於自身,當長大成人後,無論從事何種活動,成功還是失敗,皆不會因事情的成敗而影響到自我價值感。不管富有或者貧困、有無知識、有無社會地位,你都會認為自己很好,並選擇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童年與成年後獲得價值感的區別:
01. 童年時期所獲得的價值感:在童年時期,父母基於無條件的愛給予孩子的認可,是外界對孩子內在價值與存在的確認。這種認可具有持久性與穩定性,為孩子構築起堅實的心理基礎,通常還會促使孩子發展出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與自尊。
02. 成年後通過事業成功獲得的價值感:此種認可往往具有條件性,依賴於持續的表現與成功,因而可能致使價值感出現波動。這也正是為什麼在某些人眼中,所謂的事業成功,其價值超越了自己的生命、家庭與道德,淩駕於一切之上。
同樣,內在價值感與外在價值感也存在類似的本質差異。
只有被愛,孩子才會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倘若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未能得到關注,那麼在其後續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期望從他人那裡獲得這一缺失的滿足感。
★ 作者給出了如何給予孩子充分重視和關注的建議:
01.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自我形象有著重要影響
02.孩子通過“工作”確認自身的價值(在蒙氏幼稚園,有兩個重要原則:一是發現孩子的興趣;二是當孩子工作時,不打擾孩子)
03.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孩子
04.讓孩子為自己發聲
05.尋找合適的機會,選擇並尊重孩子的意見
06.與孩子共用相處的時光(“愛,是真實的你與他在一起,並非你的想法與他在一起。而是你渴望與他相處且不想分開,這便是愛。”)
“需求三 兒童需要被接納”
“.......”
弗洛姆曾言:“我期望我所熱愛之人,能夠依循自我的意願,以其自身的方式生長與發展,並非服務於我的目的。”
“接納,乃是在心理、情感以及精神層面,對自己或他人的存在、特點、經歷以及觀點予以接受並認可。此過程涵蓋對自身及他人之優點與缺點、相似與不同之處的接納。”
“接納並非意味著贊同或同意,而是一種寬容與理解的態度。”
“接納是成長與自信的最優土壤。不被接納的僅僅是孩子錯誤的行為。唯有完全的接納,方能使愛變得恆定。”
“我們務必需銘記一個真相: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此個體擁有自身的想法、感受與能力。”
“接納並承認每個人皆為獨一無二且值得尊重,是一種極為珍貴的價值觀。”
“接納一個人,不將其優秀與否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這是一種基於尊重和尊嚴的態度。”
當我們接納了接納的價值觀后,需避免如下教育方式:頻繁批評、拒絕孩子;時常將孩子與他人進行比較;期望孩子實現自己未能達成的夢想;過度保護與呵護孩子;對孩子抱有過分的期望。
“若有一日,你發覺人類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你或許就會從自身觀念的陷阱中跳出,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幸福且快樂地生活,這已然是最高的標準。”
“需求四 兒童需要安全感”
“.......”
“安全感對於個人的整體福祉、情感穩定、個人保障以及個人成長而言至關重要。”
安全感涵蓋物理安全感、情感安全感、心理安全感、經濟安全感和認同安全感等多個方面。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是由母親賦予的。
“對於 6 歲以前的兒童而言,快樂且有安全感的生活是最為重要保障。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因追求學業成就或要管理而剝奪孩子的笑聲與快樂,此乃底線所在。”(對比前一段時間網上備受熱議的小學課間休息時間問題,著實令人感慨萬千。)
★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01.父母的衝突:父母的爭吵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不安,他們可能會擔心家庭的穩定,從而缺乏安全感。
02.經常搬遷:頻繁更換居住環境會使孩子失去熟悉的人和事物,難以建立穩定的社交關係和歸屬感,導致安全感缺失。
03.缺乏適當的規則:沒有明確的規則,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在哪裡,容易產生不安全感。
04.父母經常不在家: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如果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孩子會感到孤獨和被拋棄,安全感也會隨之降低。
05.父母本身沒有安全感:如果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他們的情緒和行為會影響到孩子,使孩子也變得缺乏安全感。
06.不斷地批評:過多的批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被認可,從而產生自卑和不安全感。
07.重事過於重人:過於關注事情的結果而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缺乏安全感。
★ 如何説明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環境:
父母之間應具備安全感,彼此相愛;
父母對孩子要有豐滿且持續的愛;
實現家庭的和諧契合;
建立有規律的日常生活。兒童能夠在重複的日常生活里探尋秘密;
提供適時且適度的精神生活和規則;
培養歸屬感。共同分享,關心同樣的事情。(歸屬感是指一個人對於某個群體、社區或者環境的情感聯結與認同感。對於孩子而言,歸屬感意味著他們感受到自己被家庭、學校或其他社交圈子接受和歡迎的程度。擁有良好的歸屬感,能夠讓孩子感到安全與支援,有效的説明孩子們建立自信心、保持情感穩定以及發展社會技能。)
★ 和孩子共同面對問題:
永遠應與孩子處在同一立場,共同面對問題。(此前推文中曾探討過,倘若我們無力改變某些教育現狀,那至少也不要成為幫兇)
01.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能夠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當家長選擇和孩子站在同一個立場時,他們會更加用心地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矛盾,家長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先表示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與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經過。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支援,從而更加願意敞開心扉,與家長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深入的溝通有助於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而理解又是信任的基礎。家長的支援會讓孩子相信,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家長都是他們可以依靠的人)
02.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自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面臨問題時,如果家長始終與他們站在同一立場,孩子會更有動力去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家長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尋找解決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會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去應對各種挑戰,這種自信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03.將問題置於人的外部。(與孩子站在同一立場意味著不把問題歸咎於孩子本身,而是將問題看作是外部的挑戰。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讓他們更積極地去面對問題。例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不是批評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成績不佳,如考試難度較大、複習時間不夠等。把問題放在人的外面,能讓孩子以更客觀的態度看待困難,從而更有信心去克服它們)
“需求五 兒童需要被欣賞”
“.......”
“欣賞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加強情感聯繫並增進親近感。”
★以下為欣賞孩子的原則:
應欣賞孩子所做的事情,而非其品格。
欣賞孩子能夠負責的事,不是欣賞不可改變之事。(“若期望孩子成為某種樣子而假裝欣賞孩子的某些地方,以隱性權威方式將孩子引向自己期望的方向,此舉可能會使孩子步入歧途。”)
孩子需要從他認為對他重要的人那裡獲得欣賞。
欣賞孩子主動去做的事情。
欣賞需發自內心真心。
當面欣賞效果最佳。
欣賞的語言和態度是對方感受的關鍵
“需求六 兒童需要規則”
“.......”
規則是眾人共同遵循的具體規定。於孩子來說,即:你我共同遵守;孩子遵守,家長也當遵守;老師遵守,學生同樣遵守;總之,所有人皆須嚴格遵守。
★ 兒童的七個規則:
規則一 不得有粗野、粗俗之行為;規則二 不可拿他人之物;規則三 請將物品歸位;規則四 請耐心等待;規則五 不得打擾他人;規則六 請學會道歉;規則七 請學會說 “不”。
“建立規則的目的並非要限制孩子,而僅為限制暴力。然而,限制暴力之模式並非就此停滯,而是開啟無數通往自主、獨立、接納、尊重、包容、合作及界限之大門。如此方能疏導內在的猛烈之(暴力)能量與情緒,並將其轉換與延伸至積極、有愛、支援之途徑。此乃規則之意義所在。”
孫瑞雪老師在其著作《愛和自由》書中,有大量關於她所創辦的 “愛和自由” 幼兒院是如何運用規則及其對孩子的影響的闡述,可參閱此書。
★ 家庭的三大規則: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
亦可表述為:不傷害健康;不傷害生命;不傷害道德。
作者在書中還分享了與自我相處的規則,涵蓋了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自我成長。此部分內容值得每位家長認真學習。
★ 重點分享下心靈成長的規則:
· 自我反思:每日花幾分鐘,對自身行為與感受予以反思,旨在深入瞭解自我並改進。
· 正面思維:於面臨困難與挑戰之際,以更為積極且有益之視角審視問題。
· 感恩實踐:每日甄選出三件值得感恩之事,並予以記錄。
· 學習與成長:應將每一次失敗視作成長與學習之契機,而非衡量自我價值之標準。
· 情緒管理:當情緒激昂之時,需學會暫停並深呼吸,切不可在情緒化狀態下貿然做出決策。
· 清晰溝通:在與他人交往之時,明確且直接地表達自身之需求與願望。
· 界限設定:學會拒絕,併為自己設定健康合理的界限。
· 同情與共情:盡可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以達同情與共情之境。
· 持續學習:持續進行閱讀、學習或與他人交流等活動,以不斷推動自身心靈之成長。
· 尋找支援:若遇困難或需他人建議之時,切勿猶豫,應積極尋求可信賴之人或專業人士進行諮詢。
寫在最後:
本文篇幅較長,是在認真讀完孫老師的書後,經過細細整理而成(至此,關於《在愛中成長》這本書的這幾篇讀書筆記總計已達上萬字了)。
於我而言,編輯、整理的過程,也是再一遍沉浸式的學習、感受和思考的過程,心中滿是對孫老師的感激之情。
或許,關於這本書的分享就到此為止了(似乎關注的人並不多)……
不過,還是那句話,家長們、朋友們,去買這本書來看一看吧!
比起閱讀,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做出改變。哪怕僅僅記住書中的一個小要點,並真正將其付諸實踐,那也是極好的。
阿盛越來越覺得,在陪伴和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正如老子所說 “少則得,多則惑”。
放手不做,比緊緊抓著卻都做錯,對孩子要好得多。
放過,既是放過孩子,更是放過自己。
真心期望有更多的家長能夠走進 “愛和自由” 的思想世界,靜下心來,重新學習如何成長自己,如何愛自己、愛孩子。
當然,這所有的一切,最終還是回歸到對我自己的期許。
原創首發於公眾號:阿盛的繪本王國。
作者簡介:阿盛的繪本王國,讀書、寫作、帶娃、豐富的學習資源,分享育兒知識,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