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會經歷不同的變化,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健康指標,這些指標可以作為衡量我們是否擁有“長壽素質”的參考。《生命時報》為我們提供了一份詳盡的自測指南,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在不同年齡段的健康狀態。
20歲:心肺功能與肌肉力量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年紀,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是衡量健康體適能的核心指標。通過短距離跑步測試心肺耐力,男性應在3-5分鐘內完成1000米跑,女性則為800米;而1分鐘內男性至少完成41次仰臥起坐、女性完成33次,則表明腰腹肌肉力量良好。儘管年輕人的身體代償能力強,但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少動、熬夜等會暗中積累問題,因此建議每周進行至少3次高強度有氧運動,並結合力量訓練來增強體質。
30歲:肌肉骨骼與全身協調
步入而立之年,身體機能開始逐漸下降,新陳代謝變慢,肌肉流失加速。平板支撐是一項簡單有效的自測方法,能夠一次性堅持45秒或在9分鐘內跑完1600米,意味著你的身體狀況尚佳。為了保持肌肉量並刺激骨骼健康,推薦將全身肌肉分為臀腿、胸肩、背臂三組分別練習,例如深蹲、俯卧撐等動作,每周每個部位至少練一次。此外,高強度間歇訓練對女性尤其有益,可以提高代謝率、減少內臟脂肪。
40歲:神經反應速度
到了不惑之年,神經系統反應快成為長壽的一大標誌。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細胞數量以每日約1萬個的速度遞減,大腦容量每十年減少5%左右。眼手反應時間測試可以幫助評估這一變化:抓住突然掉落尺子時的刻度若在5釐米左右,說明反應較快;超過20釐米則較遲鈍。冥想有助於增加大腦前額葉活躍度,清除壓力,同時學習新知識、處理複雜任務也能促進大腦自我完善。
50歲:握力與平衡能力
50歲後,機體進入多事之秋,肌肉量和骨密度顯著下降,尤其是握力減弱。握力指數應大於50,男性優勢手握力不低於25千克,女性不低於18千克。單腿站立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長壽預測指標,閉眼狀態下成年女性應超過12秒,男性超過13秒。通過捏小球或單腿站立練習,既能測試又能鍛煉相關技能。
60歲:下肢力量與平衡
60歲以後,平衡能力和下肢力量成為預防跌倒的關鍵。30秒坐起試驗要求坐在高度40釐米左右的椅子上,30秒內完成15次以上起身坐下動作,表示下肢力量良好。淺蹲訓練如上下樓梯或站起坐下等日常活動,有助於提高髖部穩定性。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專案,比如快走、太極拳,注意保護關節安全。
70歲:認知功能
進入古稀之年,認知功能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簡單的干擾測試——記住三個詞語後再畫一個完整錶盤,最後複述詞語,可以初步評估認知狀態。如果無法完全複述,建議及時就醫檢查。老年人可通過數獨、填字遊戲等方式訓練大腦,同時維持適量運動,確保大腦供氧充足。
文章內容來源參考/《生命時報》,文內圖片來源/一隻鹿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