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要推出一款定價僅999元的“明珠出行”電動自行車,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投入平靜湖面,在電動車市場激起千層浪。在普遍兩千多元起步的電動車市場,格力直接將價格砍半,如此激進的定價策略,著實把其他電動車廠商打了個措手不及。
從質疑的角度來看,大家爭議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質量層面,區區999元能打造出什麼水平的電動車?續航能力是否能滿足日常出行,性能是否穩定可靠,售後又能否跟得上,這些都是消費者心中沉甸甸的疑問。盈利模式上,格力聲稱每台車僅賺99塊,這聽起來多少讓人覺得不太靠譜,畢竟要控制到怎樣的成本才能實現如此微薄的利潤,實在令人好奇。
不過,格力的舉動也並非毫無道理。它或許是想通過這一低價策略迅速搶佔低端市場,擴大自身市場份額;也可能是為其後續其他產品線佈局做鋪墊。從首月10萬台的訂單量來看,消費者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被超低價格吸引,躍躍欲試,而另一部分人則心存疑慮,不敢輕易下手。
從行業影響來看,格力的低價策略無疑給傳統廠商帶來巨大壓力。像天津武清這樣的全國電動兩輪車生產基地,已有廠商訂單下滑、裁員調崗,行業或將被迫掀起價格戰。長遠而言,格力999元電動車能否持續,關鍵在於技術與成本控制。若能通過技術創新持續降低成本,憑藉規模效應盈利,那麼999元的價格或許會成為市場新標杆,引發其他家電巨頭跟進。
目前來看,格力通過技術遷移,將空調壓縮機永磁電機技術用於電動車,使電機效率提升12%,還承諾電池質保5年,依託全國3.2萬家門店提供一站式服務與24小時維修回應。在成本控制上,自研電機砍掉30%採購成本,直營模式去除中間商,重新設計包裝箱節省物流費,取消非核心功能,也確實展現出其實現低利潤銷售的底氣。
未來,這款電動車究竟能走多遠,還得看銷量走勢與用戶評價,它們將直接左右電動車市場格局。這一現象不僅是格力的一次商業嘗試,更是對整個電動車行業的一次衝擊與重塑,值得持續關注 。至於是否選擇購買,消費者需要結合自身需求。若追求性價比,日常以城市短途代步為主,且信任格力品牌與售後,那麼這款車是個不錯之選;若對性能、外觀、智慧配置要求較高,則可能更適合傳統中高端品牌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