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自今年春節檔上映以來,引發廣泛熱議。細心的觀眾發現,《哪吒2》不僅在動畫製作、故事講述、人物塑造等方面令人稱讚,在電影配音、配樂等細節處理上同樣值得細品。電影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當天元鼎緩緩出現時,一個似風嘯、似雷鳴的“嗡嗡”聲響徹影廳,極具壓迫感,這個配樂就是來自草原深處的聲音——呼麥。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能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彷彿大自然與人類靈魂在對話。
“呼麥主要流傳於我國的內蒙古和新疆。”蒙古族呼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小胡說,近年來,呼麥在內蒙古的發展呈現復甦與繁榮態勢。城市舞臺上的呼麥表演屢見不鮮,無論是專業的文藝演出,還是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呼麥都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觀眾的目光。例如在呼和浩特舉辦的內蒙古文化藝術節上,呼麥表演總能成為全場焦點,讓觀眾沉浸在奇妙的多聲部音樂之中。
為了傳承這一藝術瑰寶,內蒙古在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方面做出諸多努力。小胡介紹,政府積極開辦各類培訓班,為呼麥愛好者提供學習機會。比如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文化館主辦的“全盟‘文化人才’培養計劃——呼麥演唱培訓班”,吸引了30名傳承人和呼麥演唱愛好者參與,課程內容涵蓋呼麥藝術的傳承現狀、聲音特點、發聲原理等,説明提升傳承群體的專業技能。
在民間,呼麥也逐漸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很多蒙古族年輕人開始學習呼麥,一些原本只在草原深處傳唱的呼麥曲目,如今在城市的社區、學校也能聽到。在錫林郭勒盟的一些牧區,牧民在勞作之餘會圍坐在一起唱呼麥,傳承古老的藝術。
內蒙古藝術學院2010年開設了呼麥專業,首次將其設為本科專業。學校聘請專家學者、代表性傳承人任教,系統教授呼麥演唱技巧、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蒙古族文化,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有女性也開始嘗試學習呼麥。內蒙古呼麥“女王”蘇伊拉賽罕便是中國第一代學會呼麥的女性。她告訴記者,呼麥一直都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演唱者要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時發音,至少要能發出一高一低兩個聲部,二者高低之間甚至能達到六個八度的差距。
隨著時代發展,呼麥不再只是內蒙古草原上的獨特藝術。在國際舞臺上呼麥也頻頻亮相,向世界展示蒙古族文化的魅力。2005年,蘇伊拉賽罕在甘迺迪藝術中心表演呼麥,受到觀眾熱烈歡迎,這是呼麥第一次在國際藝術殿堂留下聲音。此後,越來越多呼麥藝術家走出國門進行演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影視和音樂作品中,呼麥也嶄露頭角。《哪吒2》中的呼麥配樂人是內蒙古“95後”音樂人哈拉木吉,這段配樂不僅為電影增添了民族色彩,更讓世界看到了傳統藝術與現代影視結合的潛力。在一些音樂綜藝節目中,呼麥也成為亮點,如《歌手2024》中杭蓋樂隊震撼全場的呼麥表演,讓觀眾對這種藝術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呼麥,這顆內蒙古草原上的文化明珠,在新時代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從草原深處走向世界舞臺。呼麥不僅是蒙古族的驕傲,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