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創進階:從具身智慧機器人闖進多場景開始|特寫
更新于:2025-03-26 04:54:24

編者按:科技創新浪潮正席捲全球,一座又一座城市在這股浪潮中嶄露頭角,成為科創發展的新高地。這些城市以創新為引領,以科技為驅動,在政策支援、產業佈局、人才彙聚、金融助力等多個維度持續發力,為創新企業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推動了科創產業蓬勃發展。

《科創板日報》作為深耕科創領域的專業媒體,一直致力於見證、記錄和推動中國科創的發展。我們推出科創城市系列報導,旨在深入剖析這些城市的科創發展路徑與成果,探尋它們在政策、產業、人才、金融等方面的獨特經驗與模式,挖掘背後的創新故事與發展邏輯,為公眾呈現一個全面、立體、深入的科創城市畫卷。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報導,為中國科創的發展添磚加瓦,助力更多城市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

《科創板日報》3月24日訊(記者 陳美)在上海張江的數據採集工廠,百余位機器人“學徒”正在模擬餐廳、家庭等場景,日均完成超萬條操作數據採集;一個簡單的“倒水”或“調酒”動作,需要採集數百條高質量數據並反覆打磨。

這是上海智元機器人數據採集工廠中,人形機器人進入真實場景的一幕。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兼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自成立之日起,智元機器人就在追求硬體和AI的完整佈局。“整個大模型應用場景已從‘結構化’場景,逐步拓展到‘半結構化’和‘開放’場景。”

在今年全國兩會中,人工智慧、投資於人、具身智慧、獨角獸企業以及瞪羚企業等“新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既點燃了科技創新的新引擎,也成為科技競爭中搶佔制高點的新方向。

上海率先行動。以人工智慧為例,過去一年,上海成立了規模達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基金,人工智慧產業母基金是其中重要一環;在空間建設上,上海初步形成西有“徐匯模速空間”,東有“浦東模力社區”的發展格局。

這意味著在事關未來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上,上海已有積極態度和明確行動。

從工業車間到家庭客廳,上海機器人 “闖進” 多場景

剛剛發佈通用基座具身大模型GO-1的智元機器人,其合夥人兼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具身智慧的AI能力將是未來機器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就數據採集而言,姚卯青表示,每台機器人背後,都會配備數據採集的專用軟體以及數據採集員。“他們通過專業設備,遙控機器人完成各種任務,以採集數據。”

“目前,智元最新提出了ADC (對抗數據採集)模式,這將大幅提升數據的資訊密度和多樣性,降低后訓練所需的數據量、壓縮訓練成本,且提升模型的魯棒性和泛化性。”姚卯青說道。

在應用場景上,姚卯青表示,B端工業場景儘管數據獲取難度較大,但由於工業車間場景落地價值大,對採集數據量有一定容忍度,可通過實地採集獲得;C端場景方面,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時間還有5年左右,且由於家庭機器人需具備多種複雜功能,才能滿足家庭客廳場景的多樣化需求,研發和生產成本較高,現階段下價格在30萬元以上。

由此,提升數據的採集和訓練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與傳統範式相比,ADC (對抗數據採集)模式使用20%的數據量,就達到其2.7倍的效果。”姚卯青進一步說道。

上海另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也在發力。近日,傅利葉開源了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數據集Fourier ActionNet,並發佈全流程工具鏈。首批將上線超3萬條高品質真機訓練數據,包含多種自由度靈巧手的訓練數據,及專門針對手部任務的模仿學習數據。

傅利葉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數據集包括了傅利葉GRx系列所有機型的各類任務訓練,完整記錄機器人在真實環境中的任務執行。同時,還開放全球首個包含採集演算法、訓練演算法以及數據部署演算法的全流程工具鏈,自帶數據質量評估並配套開發工具支援,以進一步降低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研發門檻。

日前,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調研高科技企業時指出,機器人產業正迎來重大戰略機遇期和發展爆發期。

“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把握機遇,圍繞產業生態和全產業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底層技術上持續攻堅突破,在場景應用上加大創新力度,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上更好發揮龍頭牽引作用。”

為此,智元機器人、傅利葉也擴大“朋友圈”。傅利葉與國內外20多家頂尖科研院校及行業領軍企業開展合作;智元機器人先後與希爾機器人、上海國投公司、珠海華髮集團合作,落地相關領域的業務生態。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政策上,上海也積極回應。最新印發的《上海市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顯示,上海每年將設立一定規模的算力券、模型券、語料券,以支援初創型企業等優惠使用智慧算力、語料庫等資源。

“突破”底層技術,北鬥應用、GPU公司紮根上海

如果說人工智慧、具身智慧是這波科技熱浪的主線,那麼科技創新的邊界,絕不止於人工智慧。

在上海楊浦,坐落了一家戰略性基礎創新公司——千尋位置。2025年2月,該公司被認定為“上海市創新型企業總部”。

在千尋位置的大樓內,《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一名研發人員正在對“北鬥時空智能晶元及模組”執行嚴格的檢測流程。

該研究人員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為了保障複雜場景的可靠性、精度、智慧化定位跟蹤能力。這些模組需要經過實驗室軟硬體測試、極端環境測試以及真實場景測試等,充分驗證其性能。

作為典型的鏈長企業,千尋位置在上海已深耕近10年。千尋位置CEO陳金培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千尋位置聚焦的時空智能領域,涉及核心演算法、終端晶片,以及面向使用者的智慧體和融合數位孿生能力的空間大模型,因此需要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達成時空智慧全鏈路閉環。

“為此,千尋位置累計申請發明專利670余項,且技術全部自主可控。”陳金培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說道。

在千尋位置的時空互聯網中心內,《科創板日報》記者也看到,千尋位置已通過創新融合雲計算、大數據、AI、衛星導航等技術,構建起包含5000多座增強站的“星地一體”時空智慧基礎設施,以及基礎服務、基礎器件到基礎軟體的北鬥時空智慧全鏈路基礎能力,為包括車道級導航、共用出行、智能駕駛、道路巡檢等在內的各種智慧設備和需求,提供釐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納秒級授時的時空智能服務。

在底層技術突破中,GPU公司必不可少。於2018年在上海成立的燧原科技,也頗有感觸。

燧原科技CEO趙立新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燧原科技專注於AI晶片設計,經過七年發展已成為國內AI算力領域的重要力量,其技術創新提升了上海在高端晶元設計領域的競爭力,助力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

“目前,上海積體電路產業集群效應明顯,已形成設計、製造、設備等環節的完整鏈條。燧原科技所在的張江科學城,也聚集了全市2/3的積體電路企業,擁有設計、製造、設備等環節的協同網路,且在先進位造領域擁有中芯國際、華虹等龍頭企業。”趙立新談到,燧原科技希望與製造和封測企業聯合研發,強化產業鏈協同,構建生態閉環,以解決AI晶片的高端製造和封裝問題。

當然,趙立新也坦言,作為誕生於上海的企業,燧原科技的成長離不開本地積體電路產業集群的支援,需要依靠政策紅利和資本的賦能。“我們希望通過技術突破、生態協同和場景落地,形成‘技術研發—產業轉化—市場應用’的良性迴圈,助力上海成為全球AI晶片創新的核心引擎。”

從具身智慧到北鬥應用,再到上游GPU設計公司,可以看到,頭部科創公司在上海紮根,讓上海科創生態“連點成線”,無形中擴大產業規模和協同效應。這既是上海發力科創的底氣,也是上海在這場科創競賽“跑出加速度”的基礎。

獨角獸(潛力)企業達156家,科創離不開“耐心資本”

實際上,面對如火如荼的科技浪潮,創業者們也真切感受到:上海科創的強勁脈搏。

一位AI創業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在DeepSeek R1模型發佈之後,團隊就放棄春節休假,一頭扎進新一輪優化工作中。我們深知,R1模型的發佈只是一個新的起點,AI領域的競爭從未停歇。”

這樣的創新氛圍,一直在這片熱土之上停留。憑藉強大的人才聚集、產業基礎、政策支持和創新生態,上海彙聚了一大批獨角獸和瞪羚企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科創的重要高地。

《上海市重點服務獨角獸(潛力)企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上海市重點服務獨角獸(潛力)企業的數量達156家,估值超1.2萬億元。其中,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產業獨角獸企業數量全國領先。

新晉獨角獸企業中,科技屬性愈發凸顯,大多分佈於創新藥、積體電路、創新醫療器械、機器人、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賽道。

上榜獨角獸潛力企業之一的傅利葉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科技創新上,上海的人才密度和國際化程度很高,產業豐富而集中,這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貯備和資源貯備。

在傅利葉看來,機器人研發需要的供應鏈和應用場景,這兩點上海擁有很大的優勢,能使人形機器人的高新技術快速商業化並反哺研發和製造,進一步降低研發和製造成本。

千尋位置CEO陳金培也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楊浦乃至上海科教資源極為豐富,時空智能產業對海外人才與科研人才需求龐大。上海高度重視創新型經濟發展,持續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力度,為時空智慧產業提供眾多應用場景示範機會。”

科技創新的發展,也離不開“耐心資本”的支援。近日,壁仞科技完成新一輪融資,這輪融資由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慧產業母基金聯合領投;2024年,紫光展銳完成新一輪40億元股權融資,同樣獲得上海、北京兩地國資的大力支援。

2024年底,大模型公司階躍星辰完成數億美元B輪融資,核心投資方來自上海國投及其旗下基金;在燧原科技的早期融資中,《科創板日報》記者也看到,上海國投旗下投資平臺的積極支援。

作為上海科創體系的“建設者”,上海國投公司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在戰略核心領域,上海國投要發揮好上海國有平臺功能的作用,推動產業鏈強鏈、固鏈、補鏈、延鏈。

“尤其在科創策源上,上海國投正加快構建‘大院、大所、大企、大家、大賽’的創新策源體系,完善科創策源機制,推動一批重大特色策源成果轉化,為上海打通從實驗室‘最初一公里’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後一公里’提供‘加速度’。”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支撐跨學科、跨領域、跨平臺顛覆式創新上,上海已率先設立100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加大早期投資,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在科創這場競賽中,作為支援者的上海國投公司也表示,將持續深耕三大先導產業大賽道,重點關注“第一/唯一/之一”鏈主等專案,加快佈局一批戰略性、關鍵性、功能性專案,助力產業鏈“卡脖子”環節突圍。

納指跌幅擴大至6%
納指跌幅擴大至6%
2025-04-04 09: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