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3月22日訊(記者 張洋洋)“我們這個開放基金其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基金,而是資助科研人員的基金,初衷是想提供研究經費來支援高校、科研機構在具身智慧技術有想法的青年學者,幫他們把科研想法轉化成技術專案,同時也幫助我們篩選出更多優秀的基礎研究技術和人才。這個基金第一期是300萬元規模,後面會逐步再注入更多資金。”對於開放基金引來的爭議,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下稱“國地中心”)研發體系總監邢伯陽如是表示。
3月21日,國家中心正式成立開放基金,該基金成立的消息一發佈,就吸引了市場大量的目光,同時也有很大的爭議。大家爭議的焦點在於,對於機器人這種極其“燒錢”的高科技行業來講,300萬元的規模是否足夠支撐現階段的研發投入。
根據官方的說法,開放基金總規模300萬元,平均單項目資助金額30-50萬元。該基金圍繞國地中心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專案,主要面向國內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優秀青年學者,資助相關研究團隊在相關領域開展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基金圍繞平台技術、具身智慧、數據集、訓練場四大領域及細分17個資助方向。
針對相應的產業投資,據邢伯陽介紹,國地中心其實在去年已經成立了100億元規模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這些才是用於投資產業鏈上下游的商業專案。
日,國地中心還聯合上海大學、清華大學,共同發佈具身智慧模擬平臺——“格物"。
這是一項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署,其核心技術突破在於,通用強化學習框架與模型自動化適配技術,一套代碼覆蓋百余款機器人,新機器人導入即訓練,無需重新程式設計。
上海大學葉林奇副教授,是“格物”平臺的核心開發者。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葉林奇表示,“格物”模擬平台基於 Unity RL Playground 強化學習框架打造,支援從模擬訓練到真實硬體部署的全流程自動化。
“格物”的核心功能是支援一鍵式訓練,使用者僅需導入機器人模型(URDF檔),平臺即可自動優化獎勵函數並生成運動策略,將傳統耗時數周的開發週期縮短至分鐘級。
此外還具備多模態運動學習的能力,支援雙足、四足、輪式等多樣化機器人形態,可自主切換行走、奔跑、跳躍等複雜動作,適應家庭服務、工業巡檢、災害救援等多場景需求。
另外在極限性能測試方面,該平臺能模擬極端地形、高速運動及重載環境,助力機器人設計優化與形態進化,顯著提升硬體方案的可靠性與適應性。
更重要的,是從虛擬到現實的遷移,通過高精度狀態對齊工具與在線學習模組,“格物”平台可確保模擬策略可快速部署至真實機器人,解決“虛擬與現實鴻溝”難題。
也要看到,目前在行業內,已經出現不少類似的模擬訓練平臺,同在上海地區的就有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自主站立控制演算法”;智元機器人也在2月25日發佈了大型模擬框架AgiBot Digital World;3月19日,英偉達也正式發佈了Isaac Groot(GROOT N1),公司稱這是“世界首款開源的、可定製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
國地中心研發體系總監邢伯陽告訴記者,現有的模擬訓練平臺仍然存在學習門檻高、代碼移植難、開發週期長以及安裝要求高等問題。
國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強調,“格物”具身智慧模擬平臺是連接數位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關鍵工具,特別是在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方面。通過模擬平臺,開發者能夠更高效地進行機器人開發和訓練,降低研發成本,從而加速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的轉化。
目前,“格物”具身智慧模擬平臺已應用於多款機器人原型開發,在近期測試過程當中,國產高仿迪士尼開源雙足機器人Tinker展示了穩健的行走與抗擾能力,宇樹四足機器人Go 2通過“格物”具身智慧模擬平台實現了敏捷跳躍與動態平衡控制能力。
此外,“格物”具身智慧模擬平臺支援機器人結構優化與微調,通過調整腿長、關節偏轉等參數探索機器人的性能極限,為產品設計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