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潘集區:重卡電動化先行區的“綠色突圍”
更新于:2025-03-26 03:38:07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更換電池。

3月20日中午12時,位於淮南市潘集區平圩鎮境內的創大實業電動重卡換電站內,機械臂正忙碌地為一輛電動重卡更換電池。5分鐘後,司機徐聖超駕駛著滿電的車輛緩緩駛出月臺,“過去開柴油車,油費很高,還污染環境,現在換電車,節能又環保!”徐聖超笑著說。

這一幕,是潘集區從“煤電重鎮”向“零碳走廊”轉型的縮影。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潘集區年煤炭及副產品產量3000萬噸以上,承載著“皖電東送”戰略使命。但密集的能源產業也帶來生態拷問:全區3500輛重型貨車日均過境超1.3萬車次,重卡尾氣排放是空氣重要污染源之一。當“雙碳”目標遇上能源保供責任,這個傳統工業區正以重卡電動化為切口,開啟一場能源革命的“壓力測試”。

充電中心。

走進創大實業電動重卡換電站,被眼前的場景震撼:在智慧換電工位上,機械臂精準抓取電池,僅用4分鐘,就可為車輛完成換電。站內,兩名工作人員正盯著智慧雲大屏,屏幕即時顯示著電池存量、運輸狀態和車輛調度情況。

“這裡是全省首座社會化運營的重卡換電站,換電站採用‘車電分離’模式,電池由站方租賃,司機只需支付電費和服務費。”該站負責人梅曉晨介紹,“每公里成本比柴油車低,司機積極性很高。”站內還將配備光伏發電系統和儲能設備。梅曉晨說,這種“光儲充換一體化”模式,讓換電站成為區域能源網路的“調節器”。

換電站。

目前,該專案吸引省內外20余家企業考察交流,獲評“安徽省綠色運輸創新示範專案”;帶動奇瑞、陝汽、吉利、重汽、江淮等車企和光儲充換產業鏈深化合作,推動區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集聚。

“該站配備了27台新能源重卡,服務潘集地區市場。在經濟效益方面,單台車年均運營成本降低10萬元,全週期成本優勢顯著;在環保效益方面,示範站現有規模即可年減排二氧化碳超3000噸,助力潘集區空氣品質改善。”創大公司副總會計師楊繼東介紹說。根據潘集區規劃,3年內逐步實現短途運輸電動化。目前,創大公司在潘集鎮的一座充電中心已建成投用。下一步,還將在潘集區新增瓜園換電站等2座充換電站,全區充換電站總數達4座,服務新能源重卡超200台,覆蓋區內核心貨源企業;並與鳳台縣等周邊縣區建設的充換電站打通,形成淮南市及周邊運輸市場新能源場景全覆蓋。

“重卡電動化不是終點,而是能源系統重構的起點。”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評價。潘集區作為傳統能源基地,完全可以通過系統創新實現降碳與保供雙贏,這對全國資源型城市具有範式意義。

“司機之家”。

在換電站內的“司機之家”,徐聖超捧著保溫杯,望向窗外淮河岸邊的村莊。“以前跑車,冬天喝口熱水都難。現在這裡能休息、能充電,連Wi-Fi都免費。”他說。這座被列入安徽省驗收名單的服務站,是省內首個與換電站融合的司機驛站,也是潘集區“架起黨群連心橋”的縮影。

溫暖不止於此。潘集供電公司通過“網上電網”系統優化電力調度,國網淮南公司以“黨建+基建”模式加速電網升級。

休息片刻后,徐聖超續了杯熱水,又踏入了駕駛室,他搖下車窗,微笑著揮手告別,車輛緩緩啟動,車輪碾過陽光下的路面,車尾揚起一絲微塵,卻不見半點黑煙。

潘集區,這個曾因煤而興的城區,正以“換電”為支點撬動一場靜默革命。在這裡,黑色煤炭與綠色電流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場關於未來能源的生動實驗——它關乎生存,更指向新生。(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