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智障女孩就有1個是雷特綜合征?最新基因療法在廣州喚醒“沉默天使”
更新于:2025-03-26 03:30:02

在1歲前會叫“爸爸”“媽媽”,能扶著搖搖晃晃走幾步,但很快運動功能、認知能力逐漸消失,6歲的朵兒(化名)徹底變成了一個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沒有脾氣的“沉默天使”。

之所以出現神經發育全面大倒退,只因她患了一種叫做雷特綜合征(RTT綜合征)的罕見病。

國內自1988年發現首例雷特綜合征病例以來,針對性治療方法一直處於“無解”狀態。近期,在廣州啟動的一項基因治療臨床研究為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近日,朵兒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簡稱“廣州婦兒中心”)接受了基因藥物注射治療。治療後短短一個月,朵兒原先喪失的能力逐漸被“喚醒”:可以獨自走幾步,餓了會哭,困了會發脾氣,還能夠與人進行眼神交流......

據悉,這是廣州婦兒中心周文浩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松江研究院的仇子龍教授團隊合作,成功實施中南地區首個雷特綜合征基因治療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朵兒成為接受該基因藥物治療的首個獲益者,截至目前朵兒病情穩定,對藥物的反應良好。

3月14日上午,周文浩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增城院區研究型病房查房。

影響女孩智障,全國幾萬例患者無葯可醫

“從1歲半開始,我們發現孩子有一些奇怪的行為,比如頻繁玩手、總是磨牙,當時在山西被確診為孤獨症,但我們始終覺得不像,就帶著孩子四處看。”朵兒爸爸回憶說,直至兩歲多的時候,朵兒在北京一家醫院通過基因檢測最終確診為雷特綜合征,醫生說是一種棘手的罕見病。

“為什麼是她?為什麼是這種病?我們至今都不能接受,孩子不會說、不會走路,整個人就像倒退回去嬰兒時期一樣。”過了這麼多年,這位父親每當說起女兒的病,還是禁不住眼眶泛紅。

讓朵兒爸爸難以釋懷的雷特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主要影響女性,發病率約為1/10000-1/15000。也就是說,每1.5萬個女童就有一個不幸中招,占女性智力障礙的10%左右。

周文浩介紹,約90%的雷特綜合征因X染色體上MECP2基因突變所致,該基因編碼的MECP2蛋白與神經元發育和突觸功能密切相關。90%的患者會在出生後6-18個月起出現神經發育停止甚至倒退,表現為:喪失已獲得的技能,包括認知、語言能力、手功能等;常伴手部刻板動作、呼吸節律異常、抽搐、及焦慮障礙。

◎ 雷特綜合征與MECP2基因突變有關。/ 圖:全景視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松江研究院副院長仇子龍教授表示,雷特綜合征雖然是罕見病,但這個疾病的人群其實很龐大,“比血友病B型的患者還多,國內有幾萬例。”

令人遺憾的是,自1988年中國首例雷特綜合征確診以來,患者一直面臨著無葯可醫的困境。過去37年,大多數患兒只能對症治療或者按照孤獨症的康復訓練、運動訓練,但效果十分有限。醫生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孩子從天真可愛變成“沉默的折翼天使”。

廣州婦兒中心行為發育科主任陳文雄,在孤獨症診斷與干預領域深耕多年,見證了雷特綜合征被從孤獨症譜系中“單列”出來的過程,“它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退行性疾病,診斷之後我們也束手無策,只能讓患者進行一些基本的康復鍛煉,但康復效果比孤獨症孩子要差許多”。

朵兒在確診之後,也接受過物理感統等康復訓練,但無法阻擋神經發育功能的日益崩塌。孩子就像一朵枯萎的花,“我們很著急,也很心疼。”朵兒爸爸說到。

近年來國外雖然上市了名為曲非奈肽(DAYBUE)的藥物,但價格極其昂貴,預計售價超過數百萬人民幣,患者需要持續服藥。該藥物尚未在我國上市,國內患者暫時也無法獲得。

可以說,雷特綜合征急需探索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

“基因快遞員”送葯入腦,讓她重新會說話、走路

當傳統治療手段無法再控制病情時,參與臨床試驗成為了人們眼中的最後“救命稻草”。朵兒爸爸相信天無絕人之路,一直在打聽有關雷特綜合征的臨床試驗。

就在去年,他看到周文浩與仇子龍團隊的基因藥物鞘內注射臨床研究患者招募公告,立即給女兒報名,朵兒最終幸運入選。這裡的“鞘內注射”,是指通過腰穿的方式,將藥物直接注入腦脊液,進入中樞神經系統。

今年2月14日,治療如期到來。6歲的朵兒靜靜地躺在ICU病床上, 醫護人員將裝載著修復基因的腺相關病毒(AAV)藥物,從朵兒的腰椎鞘內注射,無色透明的液體隨之緩緩進入朵兒的大腦。這些病毒好比是“基因快遞員”,它們攜帶著正常MECP2基因拷貝,定向輸送到中樞神經系統。

◎準備注射 / 圖:全景視覺

在注射了一次基因藥物后,朵兒曾有免疫指標升高,所幸兩周後逐步恢復正常,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現在治療已滿一個月,朵兒在言語、運動、社交、認知能力都有肉眼可見的改善。

“她雖然還說不出有意義的詞,但你叫她、她會回頭;她爸爸說孩子現在‘脾氣比以前大’,這其實也是一種進步,以前她餓了也不知道表達,現在一餓就哭……”對朵兒這一個月的變化,陳文雄醫生這樣描述。

“以前她幾乎不會自己走路,現在能放手走幾步了;吃飯時不再只是等著喂,而是自己湊到勺子前,有時甚至能握住勺子,試著送進嘴裏。” 從4歲到6歲都是姥姥在照顧朵兒,見到朵兒一天天好起來,姥姥別提有多高興了。

39深呼吸瞭解到,由於該治療方法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患者接受一次治療后將有望長期獲益。

後續,朵兒還需要進行一年的追蹤隨訪。“我們有很嚴格的安全指標,包括臨床監測、在不同時間節點的血液檢查;同時我們會通過一系列的磁共振、腦電圖等檢查以及評估量表來評估治療效果。”陳文雄說。

專家承諾:創新藥要讓中國患者用得起



據悉,此次臨床研究所使用的基因治療藥物,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松江研究院的仇子龍教授團隊近20年積累的研究成果,可針對導致雷特綜合征的關鍵基因MECP2進行精準干預。

周文浩介紹,這種治療藥物以自主研發的腺相關病毒(AAV)為載體,攜帶正常的MECP2基因,通過單次鞘內注射精準遞送到患者大腦內。

通俗地講,朵兒接受的這種基因治療,是使用腺相關病毒(AAV)作為載體,像小貨車一樣將基因缺失的部分運到體內,將正常的MECP2基因精準遞送到受損神經元,補上缺失或異常的基因,修復神經細胞的功能,從而緩解患兒神經發育障礙的癥狀。

此前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安全有效,現階段的臨床研究首先要明確這一療法在人體內的安全性,同時摸索治療的有效劑量。仇子龍教授稱,相比CAR-T、地中海貧血的體外基因治療完全不同,針對大腦的基因治療難度會更大。

據瞭解,目前國內外已開展的針對雷特綜合征的基因治療研究有多項,全球正在研發的雷特綜合征針對性治療藥物接近10種。

2025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兒中心同期開展AAV-MECP2鞘內注射臨床研究。“我們自主研發的藥品RETT-001,其在動物實驗階段的效果優於國內外同類產品。”周文浩對此充滿信心,他認為,這次臨床研究的啟動為罕見病的基因治療打開了一扇視窗。

◎研究型病房 / 圖:醫院供圖

本次研究型臨床試驗計劃招募6名4至10歲的雷特綜合征患兒,第二、第三例患兒即將入組。周文浩補充說,為確保治療安全與規範,醫院建立了集倫理審查、風險監測、標準化操作流程於一體的研究型病房,由重症醫學科、兒科、神經科等多學科密切合作,提供全方位實時監測。

下一步,廣州婦兒中心將擴大受試者規模,爭取早日形成更加成熟、普惠的治療方案,讓更多雷特綜合征患兒受益。儘管罕見病的創新藥向來都不便宜,但仇子龍教授鄭重承諾,“我們保證,一定會控制創新葯的研發成本、生產成本,一定會讓家長可負擔,一定會讓患者用得起。”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除專家外均為化名)

排版|深深

通訊員|周密、陳文

封面|全景視覺

首圖|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