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通訊員丁昕彤 3月22日報導:長三角氣溫指數(系列)今天在滬發佈,標誌著我國氣象數據要素與金融市場的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
記者從現場獲悉,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正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和相關行業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研究表明,1990年至2023年,全球90.1%的重大自然災害、82.8%的經濟損失和91.1%的保險損失,都是由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造成的。在金融領域,從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波動,到能源消費的峰谷變化,再到資本市場定價模型的修正需求,氣象因數已深度嵌入經濟運行脈絡。通過構建科學量化的氣溫指數,可以為電力期貨套期保值、新能源消納預測提供精準錨點,有效對沖企業經營中的“氣候不確定性”。
長三角氣溫指數(系列)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氣象局、國家氣象資訊中心、復旦大學、上海期貨交易所5家單位共同編製。該系列指數根據上海和長三角區域的氣候特徵和社會經濟特點,在多年氣象對行業影響研究基礎上針對性研製,是一套面向金融應用場景的指數,包含長三角氣溫和製冷、制熱等6條指數,與能源、電力、農業、旅遊、健康、保險等氣象敏感型行業的風險敞口緊密相連。
該系列指數於今年2月通過專家評審,並一致認為非常適合作為相關與氣象有關的金融衍生品開發的基礎指數。此次長三角氣溫指數(系列)將在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臺、中國氣象數據網、上海期貨交易所官方網站、上海市氣象局官方網站同步發佈。
據指數編製組專家、中國氣象局金融氣象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復旦大學趙豔霞教授介紹,氣象數據正在成為金融市場定價的重要變數,金融氣象指數是一個連接氣象與金融的橋樑,也是一把度量氣象風險的簡便好用尺規。長三角地區作為國內金融資源最為密集、金融市場最為活躍、金融創新能力最強、金融人才最聚集的區域之一,是連接國內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關鍵樞紐,依託長三角地區的金融優勢,長三角氣象指數為天氣衍生品的研發和上市提供了堅實基礎。
此前,中國氣象局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台已經發佈。此次發佈的長三角氣溫指數應用場景明確、極具潛力可開發成為金融衍生品。未來,在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背景下,長三角氣象指數以及據此研發的天氣衍生品不僅為氣候敏感型行業提供對沖風險的有利工具,也將極大地推動金融風險管理模式的創新,為金融行業提供更為專業且便利的優化資產配置策略,為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提供新維度。
上海市氣象局局長馮磊表示,上海市氣象局將會同相關單位做好指數運維和發佈管理各項工作,支撐其成為衍生品市場的“風向標”,積極推動氣象×金融協同聯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