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 AI 創業團隊,正在釘釘上長出來
更新于:2025-03-26 02:21:52
 
作者|shiyun
編輯|鄭玄
 
去年年初,短視頻 Agent 企業恩君特的創始人李炎還沒有相關的創業經驗。他認為,這是有資源的人才能幹的事。然而一年之後,恩君特的業務增長讓他為今年定下了 3000 萬的營收目標。
 
對於國內領先的銷售 CRM(客戶關係管理)企業銷幫幫而言,過去十余年間,無論是自身還是客戶都對產品體驗難言滿意。這代表了 SaaS 公司的一種普遍困境。但過去半年,公司產品向 Agent 方向的轉型,讓銷幫幫看到了煥然一新的用戶價值。
 
無論是恩君特的創業,還是銷幫幫的轉型,都離不開釘釘的推動。
 
作為國內領先的協同辦公企業、以及 PaaS 層重要基礎設施,釘釘的核心目標是持續改善用戶體驗、為組織提高生產力。為此,它需要孵化更多的 AI 應用。
 
據極客公園瞭解,早在前年 4 月率先接入通義大模型進行產品改造,釘釘內部就開始確立了「AII in AI」的戰略。並開始尋找有能力的服務商,一起深度「共創」上層 AI 應用。
 
釘釘提供一系列深入扶持:提供免傭金、免保證金和免算力費用,以及品牌、銷售、技術及投資等四大方面的助力支援,例如線上流量灌溉、線下銷售管道主推、專屬大模型及 AI 底座能力的充分開放、產品開發技術指導等,為 AI 生態上釘提供全流程的服務和扶持政策。
 
釘釘之所以要孵化應用,原因在於釘釘一直深耕於協同辦公領域,但對於其他領域,例如上述兩家企業所處的短視頻、銷售等,則相對缺乏經驗。對釘釘來說,更明智的做法在於,專注基礎平台建設、助力服務商開發應用——從這個角度看,釘釘或許正在成為一個 AI 應用「創業平臺」。
 
經過近半年的嘗試,一些 AI 應用長出來了。
 

01 AII in AI,才能真正轉型

 
對於銷幫幫聯合創始人王釗琦來說,做了十幾年 SaaS,他卻一直懷疑自己做的事情有沒有價值。
雖然每年過億營收、客戶續費率也不錯、一般能高達 70%。但是面對組織里的個體,他得到的卻大多是「不喜歡用」的負面反饋。
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是服務銷售群體。一般來說,銷售的工作流程分為以下幾個環節:1)前期將使用者信息錄入;2)搜集客戶資訊,以便更好交流;3)與客戶會面後,錄入客戶資訊;4)後期根據這些信息持續跟進客戶,最終成交。
銷幫幫打造的 CRM 系統,要求員工將上述幾乎所有資訊,都要錄入到系統裡。對於公司而言,這些信息的沉澱有助於銷售數據存檔、以及對銷售人員更好的管理。
但對銷售人員來說卻非常痛苦——繁瑣的欄位錄入過程,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有的公司填寫欄位多達百個,銷售們為此要花費幾十分鐘時間。曾經有一家上市公司要求銷售員工必須填寫該系統,否則就離開公司,結果導致銷售人員陸續離職、自己創業開店。
銷幫幫代表了 SaaS 公司的某種普遍困境,「易用性和專業性之間難以平衡,這是中國 SaaS 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王釗琦說。
而 AI 大模型的出現或許能改變這個現狀。行業普遍認為,大模型可以通過全新的交互體驗,徹底顛覆傳統 SaaS。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企業希望能夠融入這輪 AI 浪潮,而釘釘平臺也一直希望推動企業完成這個過程。
2024 年初,銷幫幫與釘釘曾嘗試合作開發一款 SaaS+AI 產品,對錄入數據進行 AI 分析。但王釗琦表示,這個產品的功能平平無奇、且缺乏商業價值,最終無果。到了中旬,公司又與釘釘的閃記團隊探討 AI 轉型,依然沒有結果。釘釘副總裁、開放平台副總經理王銘表示,這可能因為當時大家向 AI 轉型的決心還不夠大。
但去年 10 月,一切都不一樣了。王銘回顧,彼時釘釘觀察到海外大量 AI 應用湧現、同時模型基座能力顯著提升等,最終團隊判斷國內 AI 生態必然迎來爆發。因此,釘釘決定 All in AI,並開始積極尋找 AI 領域的合作夥伴。
在這一目標下,釘釘推出了一系列支援措施。一場轉型開始了。

在釘釘 2025 生態大會上,王銘稱 2025 是全球 AI 應用爆發年 | 圖片來源:釘釘

 

02 SaaS 轉型企業,需要「找思路」和「降門檻」

 
銷幫幫和釘釘開始合作后,雙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產品的共創。
一開始,雙方討論的方向還是 copilot(副駕駛),但在某一次會議中,釘釘的負責人反問:「為什麼不能離開原來的 SaaS 體系?為什麼不能去建立一套全新的 AI 原生系統?」這個建議,讓銷幫幫團隊視角煥然一新。
團隊開始設想應用場景:很多情況下,銷售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助理。例如,收到名片時,交給助理去錄入;收到售前資料時,讓助理進行錄入;與客戶溝通完畢後,交給助理錄入。總之,一切都是「助理」的概念。於是,銷幫幫意識到自己應該做的是 Agent(智慧體)。
在釘釘團隊推出的「生產力平臺」上,開發變得尤為簡單了——王釗琦稱,它幾乎完成了 95% 的技術工作。
據極客公園瞭解,釘釘「生產力平臺」封裝了通義、MiniMax、智譜、月之暗面等多個模型,同時提供了提示詞工程、知識庫、工作流編排、規則編寫等能力,並且還能基於企業已沉澱的辦公和業務數據,讓應用開發變得更簡單,也讓 AI 助理有更好的智能、具備更強的生產力。
王釗琦調研了大量的 To B 工作流平臺,在他看來,釘釘的「生產力平臺」是行業第一。這背後的核心原因,不僅在於技術實力,更在於釘釘擁有企業級數據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及其對 To B 領域的長期深刻積累。
在「生產力平臺」上,銷幫幫團隊只用了不到 10 個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將銷售 Agent 的產品構想實現了,而過去,這個時間可能要翻三倍。
這個產品分為三個小助手,第一個是錄入小助手,無論是給它發名片、還是速記,它都能自動錄入系統、無需手動操作。它甚至能自己查找一些資料資訊,解決了銷售「搬運資訊」之苦。
 

銷幫幫的會議錄入小助手 | 來源:銷幫幫

 
第二個是跟進小助手,它會記錄任何跟進進度,甚至還會給出擬人化的反饋:「你再努力一下,轉化就有希望了!」第三個是會議小助手,可以幫你立刻總結會議紀要,以及會中提到的下一步工作,它能幫你創建任務。
這些產品首先給銷幫幫的三百位員工試用,工作流程從原來的十幾分鐘縮短到了幾秒鐘,效率提升了幾十倍,員工們越來越離不開它們。當銷售人員在其他環節省下時間后,他們就有更多時間去接觸客戶、完成更高的業績。據統計,這些 AI 助手能讓銷售業績提升 50%-100%。
之後,銷幫幫向客戶演示了這套產品,有幾家公司的老闆表示希望儘快獲得 POC(概念驗證)試用版本。
此時,釘釘開始提供商業化的助力,將這款產品層層彙報,最後成為釘釘的「一方品」(注:釘釘自己的產品被稱為一方品),支援它與釘釘達成 OEM(銷幫幫和釘釘聯合開發,產品以釘釘一方品的方式面向客戶銷售,雙方分潤)合作關係。未來,釘釘所有行業線的服務商都將能夠銷售這款 AI 助理。
未來,使用者直接打開釘釘就能找到這款銷售助手並進行對話,而不用像過去一樣點好幾個按鈕,找到銷幫幫後再進行對話。
在王銘看來,對於希望向 AI 轉型的 SaaS 服務商,釘釘能提供的核心幫助是指導它們如何結合大模型進行 AI 應用開發,以及降低開發門檻。相當於「找思路」和「降門檻」。在釘釘扶持的首個 SaaS 轉型服務商——銷幫幫的案例中,這一思路得到了清晰的展現。
 

03 AI 原生者,需要客戶和資金

 
而對於短視頻 Agent 企業恩君特來說,它幾乎是從釘釘上長出來的一款原生應用。
去年年初,恩君特的創始人李炎還完全沒有創業的經驗。他認為這是有資源的人才能做的。
雖然 2023 年就確認了將 AI 作為創業賽道,但他一直在通過專案在摸索和尋找落地場景。他在承接了許多大模型相關工作后,敏銳地意識到 Agent 智慧體是企業實現(AI)落地的最佳形態——因為它能進行自主理解人類指令,進行任務規劃和執行,這正和生產力緊密相關。
當時,他觀察到隨著流量模式的轉變,主播帶貨模式正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老闆親自直播,即「大老闆自播」。然而,整個(短視頻製作)流程較為複雜。
它分為選題策劃、視頻拍攝、視頻剪輯和發佈四大步驟。大多數服務商只能優化視頻拍攝環節,例如用數位人代替真人,但其他三個步驟並未涉及,導致整個流程依然繁瑣耗時。對大部分老闆來說,往往需要聘請專門的團隊,成本居高不下。
「如果能打造一批智慧體,讓老闆直接指揮它們為自己服務,這會不會是一個機會?」李炎這樣思考著。
為此,他嘗試在視頻製作的三個環節構建了三個短視頻 Agent,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效果並不讓人滿意,整個過程仍然需要耗費 2-3 個小時。
事情本可能就此告一段落。然而,當他去年 7 月加入釘釘生產力服務商體系后,故事迎來了轉機。
釘釘為創業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激勵。釘釘當時正積極鼓勵像他這樣的服務商開發創新產品。據李炎回憶,當時留給他們的時間僅剩十幾天,他甚至一度不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但在外部推力下,他嘗試鞭策自己和團隊,最終成功打造出四個助理、且初步效果符合預期。
而這背後,離不開釘釘生產力體系的支援。「我們是用釘釘的生產力平臺打造出來的。」李炎說。
例如,釘釘的數據能讓恩君特的短視頻 Agent 瞭解老闆的風格,從而寫出更符合他們個人風格的文案。
在產品的現場演示環節,就有幾位老闆當場付定金。僅僅一個月後,付款用戶就達到了十幾位。過去,這位創始人認為產品銷售需要依賴資源,但現在他開始相信「產品驅動銷售」這件事。
而在這時,釘釘繼續在商業化上進行扶持。通過釘釘的服務商體系,恩君特得以接觸到大量潛在客戶。今年,恩君特為自己定下的營收目標是,3000 萬元。
在王銘看來,原生應用創業者本身非常懂 AI 場景,因此它們需要的首先是客戶資源。釘釘是中國最大的企業級客戶分發平臺,擁有著中國最大的企業級客群,通過給客戶資源、能加速產品的成熟。而當產品成熟之後,釘釘也可能考慮進行投資、給到資金扶持。
對於不同的企業,它們的需求點是不一樣的,釘釘給到的幫扶政策也相應不同。
 

04 未來,釘釘想做最好的「AI創業平臺」

 
年後,王銘感覺自己的出差變少了。過去,他總是全國各地頻繁飛去見企業,但現在他發現大家都在主動找過來,問自己的業務應該怎樣跟 AI 結合。
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臨界點——傳統 SaaS 的船快要沉了,而新大陸 AI 應用爆發在即,「基模能力到這個程度了,算力成本到白菜價了,應用怎麼能不爆發?」
釘釘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機遇,決心轉型為「AI 創業平臺」,幫助企業在新浪潮中尋找準方向。從技術、到產品、到商業化、到成本減免、到投資……釘釘給到企業全方位的扶持。
在此次生態大會上,釘釘發佈了最新的 AI 生態扶持政策「AI 創新 N 次方計劃」:提供免傭金、免保證金和免算力費用,以及品牌、銷售、技術及投資等四大方面的助力支援,例如線上流量灌溉、線下銷售管道主推、專屬大模型及 AI 底座能力的充分開放、產品開發技術指導等,為 AI 生態上釘提供全流程的服務和扶持政策。
會上,釘釘還發佈了業內首份《AI 創業行動指南》,包含客戶場景、產品設計、技術落地和生態案例等內容,為 AI 原生創業者提供詳盡指引。
 

釘釘發佈的最新 AI 生態扶持政策 | 圖片來源:釘釘

 
在釘釘的測算下,未來的 AI 應用市場潛力巨大。王銘表示,相比傳統 SaaS,AI 應用的客單價更高,過去一個方案賣幾千元、現在能賣到幾萬;轉化率也提升了近五倍。這再乘以客戶數,就能算出整體價值。
而在這一浪潮中,怎樣的企業更能抓住機遇?
在王釗琦看來,競爭之道或許不主要是產品,「我們跟釘釘共創這個產品要 9 個月,下一家可能是 2 個月」。他認為競爭點可能在於歷史客戶的服務能力、組織能力、品牌老客戶的沉澱,以及釘釘平臺的關係運營和資源傾斜。也就是說,時間、以及在 B 端的深厚積澱是兩大競爭點。
而在這個過程中,SaaS 企業更有可能摘取果實。由於 To B 市場有其客觀規律,需要綜合考量功能、價格服務、品牌、安全性等多個要素,不能靠單點取勝,因此有沉澱的 SaaS 從業者更容易勝出。「這是中國 SaaS 行業新的十年機會。」他說。
或許這個規律同樣適用於平臺。在他看來,外界看到釘釘僅僅看到其產品功能層面,但其在企業服務領域的 know-how、服務能力上的積累,比如對於大客戶複雜、漫長的服務過程等,才是「冰山之下」的實力。這是任何短期產品都無法替代的積澱,而釘釘已經在這一領域深耕了十餘年。
對於不瞭解釘釘的人來說,它可能僅僅是一款打卡考勤軟體,沒想到它能以這樣的方式扶持 AI 應用;但對於熟悉釘釘的人來說,會知道這是釘釘沿著主路線的又一次升級。
這條主線就是:以協作為核心,持續深耕業務價值。
起初,釘釘只是一款協同辦公軟體,但系統不適配管理,因此釘釘進行第一步轉型,通過低代碼平臺(用很少的代碼就可以快速搭建各種企業應用)進行適配,做到了幾十億規模。但這仍屬於傳統的 SaaS 模式。
在 2023 年大模型浪潮興起后,釘釘迅速回應 AI 浪潮,希望用 AI 革新用戶體驗。先後嘗試了 Copilot、AI agent、AI PaaS 以及「Agent Store」智慧體商店等等模式。
直到現在,在 AI 應用爆發大背景下,釘釘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AI 創業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這家成立十年的企業一步步深耕自身價值,明確了目標和自身生態位。而更多像銷幫幫、恩君特的新 AI「創業企業」,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更多客戶提供更大的價值。在種種因素助推下,中國 AI 應用落地的生態也正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