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最新)零售M.2 SSD與OEM型號對照表,附近期SSD測後感
更新于:2025-03-26 00:18:47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噩夢飄雷於03月25日發佈,轉載請標明出處!】

大家好,我是飄雷~

有SSD仙人之稱的VictorTDD在3月17日發佈了最新的零售M.2 SSD與OEM型號對應表,本次更新內容如下:

  1. 調整WD_BLACK SN8100型號名稱;

  2. 新增Crucial T710、OM8TAP4、AE531;

  3. 調整9100 PRO、PQC21、PC SN5150S、PC42Q等型號的參數、狀態和容量點。

在這份資訊量極大的表格中,匯總了目前幾家存儲大廠的零售版M.2 SSD與OEM版型號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時還能查詢到各型號的NVMe協定版本、硬體方案、NAND型號等資訊。

VictorTDD大佬的3月17日原表格如下圖所示,頗為龐大。為了便於流覽,本次咱們還是按照慣例,將表格按照廠商分割成方便閱讀的小圖,並且結合近期我自己測試Gen5 SSD的心得來分別討論一下,以供大家參考。

順帶提醒一下,表格中的角標和字體顏色分別代表不同含義,大家提前看一眼,這樣看圖的時候就能更加方便:

一、SAMSUNG 三星

3月18日,三星9100 Pro這款Gen5 SSD旗艦終於在國內上市了,由於近期測試了好幾款Gen5 SSD,所以我對這個消息也是格外關注。

從售價方面看,三星9100 Pro在京東自營首發期間,各容量價格都只比致態TiPro9000貴100多元,我個人看到這個情況的第一想法就是,三星這看起來像是在針對致態啊。。。

以三星過往的行事風格,此類旗艦型號再貴出300元才是常態,沒道理新品旗艦的國區售價只比國產SSD貴這麼點兒來著。

懷著這樣的疑問,我對比了990 Pro和9100 Pro分別在amazon和國區的售價,可以發現9100 Pro此次在海內外的差價,相較其過往型號來說明顯偏高。舉例來說,

  • 三星990Pro 2TB:京東自營1299元RMB,amazon上168.47美刀≈1221.74 RMB;

  • 三星9100 Pro 2TB:京東自營1799元RMB,amazon上299.99美刀≈2175.53 RMB。

再結合前段時間三星為了提高NAND堆疊層數,從長江存儲購買了“3D NAND混合鍵合”(Xtacking架構的核心技術)的專利授權,有理由猜測,三星這次感覺到了國產存儲的壓力,從而不得不放下身段,開始在國內消費級市場打明晃晃的價格戰?

如果猜測為真的話,那麼這足以證明,YMTC已經發揮在國內存儲領域中的戰略價值了,其直接表現就是,作為”價格錨點”,倒逼國外品牌不能肆無忌憚地胡亂定價,割國內使用者的韭菜——你可以根據正常的市場規律漲價,但是要有個限度,再想要隨隨便便就翻倍訛人,那不好意思,國內反正有替代品可用。

再回頭來看三星9100 Pro的標稱數據,其實順序讀寫相較於各大廠的Gen5旗艦產品並無明顯優勢,只有SLC Cache內的4K隨機寫入性能看起來比較高:

但還是那句話,廠商標稱的隨機讀寫性能,都是基於SLC Cache加速後的成績,並不能完全貼合我們實際的使用場景。

目前通過已有的評測信息顯示,至少在TLC直寫速度方面,三星9100 Pro在Gen5旗艦SSD中很是突兀,2TB、4TB版本似乎均未超過2000 MB/s。

圖源:B站 @DIY阿鹿君

這個水準不要說和致態TiPro9000的3700 MB/s(2TB)、7600 MB/s(4TB)相比了,就連巨集碁掠奪者GM9000、雷克沙1090 Pro都打不過,所以我很懷疑這是三星基於溫控策略進行的專門調校,還是本身體質原因導致。按理說,9100 Pro用了自家5nm製程主控+236L V8 NAND,在溫度方面天然就應該沒啥太大壓力。

另外,有一些想瞭解的深入測試專案還沒看到有人做過,所以近期會從朋友那兒借一塊2TB的三星9100 Pro自己測測,來詳細瞭解一下真實表現,看看昔日的存儲霸主現在到底有沒有跟上時代。

二、SK hynix愛思開·海力士 / SOLIDIGM 思得

SK海力士的Gen5 SSD旗艦為P51,對應OEM型號為PCB01,這塊盤有可能是消費級Gen5 SSD中性能最強的選手,不過可惜的是,不知是不是因為B端賣得太好以至於不太重視C端市場了,P51最大容量只有2TB,這對於一些同時追求大容量+高性能的富哥朋友來說,有點遺憾。

現在SK海力士好像是還沒和國內代理談妥,導致P51至今未在國區上市,只知道目前在韓國的售價大概是2TB/2400 RMB左右的水準。

考慮到SK海力士為了改善生產高層數堆疊(400L以上)NAND時的效率和良率,下一步也可能要取得YMTC的Xtacking技術授權,講道理我很好奇P51到時候的國內定價,SK海力士會不會和三星似的放下身段,國內定價大幅度低於海外市場呢?

真的很想看這個熱鬧。

三、Micron 美光 / Crucial 英睿達

美光/英睿達這邊,前端貼吧這邊炒得比較火熱的是入門型號Crucial P3 Plus 1TB版本,270元左右的工包價格加上可以抽獎混用的B58R TLC顆粒,很是吸引了一些預算不高的使用者,我也寫了一篇,對其做了詳細的解析。

關於269元1TB的TLC原廠固態硬碟,英睿達P3 Plus 1TB詳細解析

不過隨著這塊盤價到340元以上,熱度也很快下降了(340元還是工包店保,JS過分了啊)。

目前英睿達這邊比較值得關注的是的Gen5旗艦盤T710了,主控終於從大火爐群聯E26更換為台積電6nm製程的慧榮SM2508,想必會和巨集碁掠奪者GM9000、佰維X570 Pro、雷克沙1090 Pro等採用同款主控+美光NAND的Gen5盤一樣,溫度大大降低。

而且T710這塊盤採用的是美光的276L B68S顆粒,製程要比上面三塊國產Gen5盤的B58R顆粒更為先進,這就讓人更期待T710在國內上市了,非常想看看這次新的硬體方案會有啥樣的性能和溫度表現,以及美光這次到底能不能把固件給調校好。

四、Kingston 金士頓

金士頓也快發佈最新的Gen5旗艦FURY Renegade G5了,目前只能得知它將同樣採用慧榮SM2508主控,不知會用誰家的NAND,也挺讓人期待。

雖然金士頓的NV2、NV3等入門型號挺讓人一言難盡,但之前KC3000等旗艦型號的口碑倒是一直不錯,穩定性與相容性都有保障,作為縱橫存儲領域幾十年的老牌大廠,老金還是有底蘊的。

金士頓KC3000評測

五、SanDisk 閃迪(西部數據)

西數這邊的情況有點複雜,

好消息是,它也要出Gen5新旗艦SN8100了,同樣採用了很涼快的慧榮SM2508主控方案;

壞消息是,SN8100採用的BiCS8和BiCS6顆粒在堆疊層數方面弱於競品,更關鍵的是,西數,它冇了- -!

其實說西數冇了是開玩笑,嚴謹來說,它只是將快閃記憶體業務全面拆分剝離還給子公司閃迪運營,自己回頭將資源聚焦於機械硬碟市場。

所以以後我們在市面上再也見不到西數牌的SSD啦,想買它的盤?那回歸初心,去找閃迪就OK了,當然質保方面大概率還是要通過城市慢車。

其實我是覺得,西數把NAND業務交給閃迪運營是個好事兒,畢竟西數本身的SSD業務就是收購閃迪后得到的。

並且我還總有種感覺,西數是不是犯了大公司的毛病?在SSD領域有點越玩越不明白了,不僅推出過SN640之類讓B端客戶都接受不了的cSSD,而且消費級領域推出的幾款Gen4新品也讓人很是看不懂。

我是啥時候特別清晰地感知到了西數在SSD領域的頹勢呢?

其實就是從發現西數找KOL都找不明白,敢把消費級、QLC顆粒的SN5000吹成“讀取密集型”SSD,然後廠商審稿人竟然還不糾正的這件事上,突然就發覺這家公司怕是真的生病了。

圖源:B站 @HOMOLAB

回顧往昔西數發佈SN770黑盤時的意氣風發,再看看現在,找的人竟然能問出“你說的這些SSD的性能,在Win11什麼場景下會觸發”的諾言諾語,真的挺讓人唏噓和惋惜。

六、KIOXIA 鎧俠 / SSSTC 建興

鎧俠這邊,我最近測了一下它家的Gen5型號VD10,測完后的感受是橫向對比Gen5競品時定價不算高,但是性能也不算高。

最便宜的原廠Gen5 SSD表現如何?鎧俠VD10 1TB快速評測

在聯芸MAP1802和MAP1806上市前,鎧俠VD10是Gen5領域很少見的DRAM-Less無緩盤,所以其實順序讀寫、隨機讀寫性能都比其他競品的Gen5旗艦弱一些,這個是很正常且可以理解的。

不過這塊盤真正的問題在於,出緩後的TLC直寫速度實在是有些過於草率了,觀之不似Gen5。以1TB版本為例,出緩後寫入速度會掉落至800 MB/s左右的區間,這都不如MAP1602的水準。。。

不過這塊盤也倒不能說它一無是處,起碼功耗低、溫度低是個明顯優點,在CDM溫度測試環節,只靠一塊被動散熱片壓制的情況下感測器回傳最高只有50℃,是真的挺涼快。

一開始我有些不理解鎧俠的工程師在開發這款SSD時腦子裡在想什麼,不過實際測完后反而有了些猜測——鎧俠VD10似乎走的是性能不追求最高,但是功耗溫度要低的路線,看起來是針對筆記型電腦、迷你主機之類的市場區隔。

所以最後我測完也還是有點迷茫的,你說它是目前最便宜的Gen5 SSD吧,這個倒是基本沒問題。

但你要說它是目前性價比最高的Gen5 SSD吧,那似乎又遠遠談不上。

七、YMTC 長江存儲 / ZHITAI 致態

作為毫不遮掩的國產吹和致態粉,致態在推出首款國產Gen5旗艦盤TiPro9000后,我先手測試了2TB和4TB版本,評價為這次應該真的是當之無愧的國產之光了。

我只需略微出手,便是你的極限丨致態TiPro9000 4TB專業向評測

致態TiPro9000專業向評測:喜迎滿血版PCIe5.0 SSD,強悍超乎預期

這塊盤表現出最明顯的特質是,NAND顆粒是真的強,特別是特別明顯的強。

舉例來說,4TB版的TiPro9000,只憑NAND顆粒本身的素質,就可以實現SLC緩外接近8000 MB/s的直寫速度,而這已經超過很多PCIe 4.0固態硬碟的緩內寫入速度,真的很像段子裡講到的,“我只需略微出手,便是你們的極限”。

 

致態TiPro9000的強悍性能,極大程度上得益於長江存儲所採用的Xtacking®4.0技術,將存儲單元與週邊電路分別製造再重新鍵合,大幅提高了NAND顆粒的性能、存儲密度與生產效率。

這項技術可能是未來NAND顆粒突破400層超高堆疊的唯一可行路徑,以至於三星和SK海力士都需要從YMTC獲得專利授權來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良率。

而TiPro9000上使用的,也可能就是目前我們在消費級SSD上能買到的單顆容量最大、性能最強的NAND顆粒之一。

八、Union Memory(UMis) 憶聯 / Ramaxel 記憶科技

關於憶聯還是沒啥可說的,它家的盤我一塊都沒測過。。。大家自己瞅瞅吧。

九、HUAWEI 華為

華為的SSD此前在B端叱吒風雲,不過在將企業級存儲業務出售給憶聯后,又推出了Xtreme 200和Xtreme 200E這兩塊M.2產品,後者在前段時間的熱度還挺高的,引發了一陣討論的風潮。

Xtreme 200這塊TLC SSD我在去年詳細測試過(不過由於某些原因,目前測試報告大家應該是找不到了)。

就我自己的測試結果來看,Xtreme 200除了官宣售價以外,真沒啥槽點,還是挺好的一塊盤。而且那個官宣售價對普通消費者也沒啥意義,我們在閑魚或者淘寶能買到的價格,肯定是要比官宣價格便宜很多的。

而Xtreme 200E麼,雖然它用上了海思的主控,但還是一款QLC SSD,從HOMNOLAB的測試結果看,對普通的個人用戶來說性價比不高,倒是採用海思主控+TLC顆粒的CS3160P挺讓人期待的。

十、SEAGATE 希捷

要不為啥SSD愛好者都說VictorTDD仙人功德無量呢。。。要不是有表格統計,我自己都不知道希捷的盤也有這許多不同的硬體方案。

我自己測試過的希捷固態只有一條 2TB的酷魚530,雖說是目前相對少見的固定SLC Cache方案,但性能其實也還挺好的,另外酷魚520作為性價比入門盤的代表,在貼吧等平臺中的口碑也很是不錯。

總結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我又根據最近的測試體驗寫了很多碎碎嘮,大家看到這裡真的辛苦了。

再次重申,本文中涉及的表格均為VictorTDD大佬整理匯總,再次感謝SSD仙人的無私奉獻!強烈建議大家前去固態硬碟吧,給原帖點讚支援! 

消費級 M.2 PCIe SSD 零售-OEM 對應關係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