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車型滲透率超過50%的當下,傳統燃油車市場只會越來越卷,而且自主品牌的配置堆料也會跳躍式跟進,尤其是針對第一次買車又不想直接入手新能源車型的車主,那預算15萬入手一台家用SUV,想做到既要又要還要,你會怎麼選擇?
這次來對比兩台當下品控、配置、銷量都“上得廳堂”的車型,吉利博越L2.0T智駕版與第四代長安CS75PLUS 2.0T智擎版,看看這兩台車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從外觀上看,博越L整體前臉更接近新能源車顏值,前臉中網的矩陣“鱗片中網”設計,加上隱藏式大燈以及整體造型棱角分明走線,如果不看牌照,還真以為是台新能源車,作為緊湊型SUV,雙色懸浮車頂在迎合年輕人口味的同時,底盤高度與通過性還延續了家用便捷性的,20°的接近角和26.5°的離去角,即便滿載時也會保留不錯的通過性,同時搭載了吉利Drive-E 2.0TD全鋁發動機與7速濕式雙離合,在市區行駛表現上,堵車慢行時變速箱升降、檔積極,低速跟車並不會出現輕踩忽然“竄”的窘境,不至於讓新手擔心旁車插隊的問題,中、高檔變速箱在合理匹配轉速的同時,不會出現升、降擋轉速高低頻變的情況,控制油耗的同時,降低了發動機高速運行時出現過高的噪音反饋。
長安CS70PLUS經歷四代更迭,同色車身設計是延續上代風格,主打尺寸圓潤和寬大的視覺感,中網同樣採用網格對稱加隱藏式大燈設計,整車有前低後高視覺感,顏值設計就是衝著家用成熟方向去的,車頭20°接近角車尾25°離去角,通過性滿足家用屬性,全鋁缸蓋的2.0T藍鯨動力發動機與8AT變速箱,市區駕駛輕快,相比上代車型優化了低速AT變速箱“輕腳滯,重腳竄”的動力響應狀態,低速跟車時轉速穩定釋放,加速感也比上代車型來的更快更穩,對於AT變速箱的高擋需要拉高轉速才能釋放動力的問題,這一代車型也有緩解,高速噪音回傳變現相比新博越L明顯一些。
博越L使用家族CMA平臺,優勢是底盤共用和配件維修便捷,車身側面隱藏腰線搭配常規門把手,在使用穩定和維護方面具備優勢,尾部的“回形鏢”貫穿尾燈,提高車尾辨識度的同時,相對高位置的剎車燈也能增強車輛日常行駛對後車的警示提醒,車尾隱藏式排氣設計,又與車頭的“新能源”設計感呼應,前麥弗遜獨立懸掛搭配後多連桿獨立懸掛,這種懸掛方式在自主品牌裡也是主流高階水準,路面行駛表現方面,底盤的調教方向就是緊致運動,隨著動力的釋放,懸掛在低速路面縱向跳動和轉向橫擺方面,吸收控制車身擺動的控制感覺不錯,尤其是重腳並大幅度轉向時,車內乘坐不會有太大的橫向甩動感,轉彎也不會有“車頭過車尾還沒過”的轉向遲滯感,開起來更迎合年輕人需要的“跟手狀態”。
CS75plus同樣採用隱藏腰線設計,車門把手也是隱藏式設計,不過這個在後期使用方面也是褒貶不一,尤其是冬天雨雪天氣反覆的情況下,故障率和使用便捷性上與常規把手有明顯差異,CS75plus尾部同為貫穿尾燈,設計也是與家族UNI車型相似,不過相比車頭的圓潤飽滿,車尾的四出排氣則突出運動感效果,視覺上反而讓車尾翹的更高了,這裏感覺用隱藏式排氣設計的話,家用穩定風打分會更高,同為前麥弗遜加后多連桿的獨立懸掛,懸掛表現與新博越L風格不同,就是舒適感大於運動駕駛的組合風格,可能是由於車身長度和減震調教的問題,懸掛在處理路面縱向跳動是穩定的,中高速加大幅度轉彎時,車身會感覺到輕微橫擺,轉向時會有車頭快於車尾的延遲感,總感覺懸掛是舒適拽著運動打“組合拳”,個人感覺調教更應該突出舒適,才是CS75PLUS的主打方向。
駕駛輔助硬體配置方面,兩車均做到了相對滿配狀態,都配備了360全景影像與540°底盤環視,不過博越L在整車攝像頭數量上,多了一個車內駕駛員狀態判斷的攝像頭,因為具備高速NOA智駕功能,超聲波雷達與毫米波雷達共計17個,CS75plus只配備4個超聲波雷達,沒有毫米波雷達,在燃油車的智駕功能方面,博越L對於用戶後續用車更友好。
內飾設計氛圍上看,博越L的間隔氛圍燈進一步提升了內飾整體科技感,可以同音樂一起律動的氛圍效果,年輕人會更喜歡,內飾方面軟塑加鋼琴烤漆面板的設計,讓車內空間光亮度提升,10.25英寸液晶儀錶盤與13.2英寸車機屏組合,電子擋排佈局也是常規操作,灰白雙色的內飾氛圍主打幹練簡潔,新車內飾用料味道把控不錯,沒有明顯的新車皮質與塑膠的混合味。
CS75PLUS內飾相比外觀更穩重,雙10.25英寸屏搭配14.6英寸三聯屏,中控也是時下居家穩重風,懷擋設計節約了手扶箱區域的空間佔用,看上去確實更簡潔,環抱式座艙設計也是溫馨風格的代表造型設計,新車味道把控方面,與新博越L相差不大,都是這個價位級別的前排。
主駕儀錶盤功能兩車也相近,博越L由於增加了車內駕駛員狀態感知系統與25寸AR-HUD抬頭顯示的功能,使得車主行車安全與科技實用方面有提升,有了AR-HUD抬顯的加持,行車過程中就不用低頭“瞄”儀錶盤資訊了,這點在真實用車場景裡,對新手駕駛員更友好。
車機功能方面,吉利博越L使用了自家的銀河OS系統,匹配8155晶片,從介面的操作流暢度和UI的設計上看,在15萬自主SUV里,可以說是前排水準,主功能表與子功能表使用二級遞進方式,介面和功能排布合理,尤其是在日光強照和夜間行車時,車機白天不逆光陰黑,晚上光感清晰度也更真實,全景影像打開后,不存在影像的盲角畸變,空調出風、迴圈方式集成在車機屏下放,觸控回饋反應速度不錯,快速切換功能時沒有出現明顯的卡滯托屏。
畢竟博越L是具備智駕功能的,不但有車道保持的基礎功能,還具備高速NOA智慧跟車、大車避讓、自動變道超車輔助、緊急避障轉向等功能,高速導航開啟NOA后,車輛會依託雷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的預判,在規定時速和路況安全的前提條件下,自動行駛和變更安全車道,在超車時也不會出現“猛打方向”、“猛加速、剎車”的控車行為,整體感覺是向真人駕駛端靠攏的,如果說L2全速自適應巡航已經成為時下油車配備輔助駕駛的標準配置,那具備高速NOA才是燃油車真正對得起“具備智慧輔助駕駛功能”的真形態。
長安CS75PLUS車機同樣使用8155晶片,三屏聯動加上飛屏操作,對車機流暢有很高的要求,螢幕UI上突出穩重二字,子功能表進出觸控也做到了流暢無卡滯,屏幕顯示亮度相對偏暗,對於強光行駛時會有面板“反光”的情況,全景影像盲角無畸變,副駕娛樂屏與中控屏同時操作也無頓挫,同樣也是空調操作無實體按鍵,使用方面沒問題,如果把車機屏光感提高一下就更棒了。
前排座椅質感上,博越L的座椅設計是腰背部襯托下沉感強於腿部,座椅縱深適中,主副、駕均配備電動腰托功能,皮質座椅包覆在大腿兩側保護更好,整體使用了類似賽車桶型座椅的造型,顏值向年輕化靠攏。
副駕座椅還有個靈巧的名字-輕鬆島,就像時下不少新能源車副駕的女王座椅一樣,加熱通風按摩以及電動腿托功能一應俱全,可以讓副駕乘坐著輕鬆實現車內休沁的“躺臥”姿態,舒緩身體疲勞的同時,有效提升空間釋放度,整車音響採用11位喇叭的燕飛利仕音響,配備頭枕音響,全車音場效果更厚重,在開啟導航後,主駕頭枕音響對於駕駛員接收路況信息説明更高。
CS75Plus的座椅則是腿部座椅包裹感強於腰、背部,皮質坐墊感覺舒適偏軟,座椅縱深與新博越L相近,腰、背部對側翼的支撐感偏薄,縱向高度尺寸沒有新博越L高,頭枕的保護角度更大,這一點符合CS75PLUS的整體舒適感營造,使用先鋒音響,6個喇叭的全車音場在後排略顯單薄。
博越L的後排座椅背部傾角靠後,雖然軸距不到2.8米,但是兩排與中間的座乘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感,當然中間的背部座椅感覺是偏硬的,畢竟是有手扶托板在那,如果是4大+1小的滿載配置,空間使用表現更穩妥,腿部坐墊一體設計降低了中間乘客的座乘差異,而且新博越L後排是具備全車分區語音喚醒車機的,尤其是帶娃自駕出遊的場景下,後排對於車機語音控制的交互體感會更好。
CS75PLUS的後排座椅受到2.8米軸距的尺寸影響,腿部、腰部的乘座感舒適,中間位置的背部硬質感弱化,但是在傾斜角度和靠背高度方面,整體偏短,如果是高個身材乘客,肩部會有貼到頭枕上的情況,同樣是4大+1小的滿載乘坐,確實橫向座椅餘量更合適,不過在上下車時,座椅邊緣距離車門位置較近,下車時會有“掛腿”的情況出現,雖然是三聯屏車機,但不支援後排語音分區喚醒功能,後排人機交互方面,沒有前排娛樂性強。
頭頂部空間與全車採光方面,博越L全景可開啟天窗,C柱採用切割稜角設計,後排頭頂部則向上延伸出預留空間,1705mm的整車高度,車內實際空間相比外觀看著更大,前排遮陽板使用分體墨鏡遮陽板,強光下既可以遮擋避光,又不用擔心遮擋視線,造型設計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CS75PLUS同樣採用可開啟全景天窗,後排頭部位置與前排空間一致,整車縱向高度同為1705mm,並且依託全車尺寸優勢,換來不錯的頭部空間,前排遮陽板是常規設計,相對遮擋視線效果方面,沒有博越L創意和實用度高。
其實就兩台車的綜合能力來看,博越L屬於保持現有緊湊SUV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做到了顏值設計和智能駕駛的雙面融合,尤其對於年輕使用者甚至是第一次買車的使用者,綜合產品力更強,那CS75PLUS則是依託前款車型的居家穩重風格,在配置細節上做出細微調整,來迎闔家用又對智慧化有一些需求的用戶群體,兩台車都是15萬的價格區間,在保證動力表現穩定的前提下,我覺得誰能給客戶多樣性的人車駕駛互動感,那誰的使用者接納度就會更高,對於這兩台,大家覺得誰是這個價格級別的綜合之選?
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討下。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